詹娜
- 作品数:32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学更多>>
-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历史与现状探析被引量:3
- 2011年
-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自其产生之时起,即以其语言的生动性、传承的活态性、内容的丰富性、内涵的深刻性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并一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其如今在传承链条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温度。只有将百姓与故事间的隔离带拆除,民间故事才能真正回归百姓的日常生活。
- 詹娜
- 关键词:传承
- 辽宁老字号企业发展研究述评被引量:2
- 2015年
- 辽宁老字号企业作为辽宁特色工艺与传统服务的代表,是当地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精髓。自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振兴中华老字号的工程以来,老字号企业便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辽宁老字号企业的关注和梳理中,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营销学及管理学等角度对其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创见性地梳理和总结,这些理论研究对辽宁老字号文化的推广及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均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 薛文成詹娜
- 辽宁区域社会的生存境遇与文化转型
- 2017年
- 主持人语: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重阵,辽宁在国家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生产体系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的成绩最为辉煌,堪称我国历史最悠久、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为高度集中的老工业基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改革以来,辽宁又成为"东北问题""东北现象"的代言人,默默承载着社会转型带来的难产与阵痛。
- 詹娜
- 关键词:生存境遇国民经济体系农村留守妇女结构性失衡
- 辽宁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3
- 2017年
- 在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及各市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辽宁省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在音像资料采录、艺术作品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对传承人的排查、认定不完善,对传承人的价值认知有限,培养中的"同质性"化倾向及学术研究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增设非遗传承人名录,对传承人的文化盛载进行整体记录和保护,建立传承人技艺讲堂,加强传承人价值及作品的学术研究,使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更为扎实有效地推进。
- 詹娜
- 关键词:传承人
-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被引量:6
- 2019年
- 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真正的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在大历史观下发生的"历史事实"和普通民众在小历史观下叙述的"历史故事"两部分构成。作为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民间口承叙事以其"边缘化""微观政治"的口述历史特征而存在,与正史记载互成合力和分力。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强化正史上曾经涌现的事件或情绪,为正史的记录做加法;另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删减或滤出不被底层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历史事件和族群情感,为正史的记录做减法。正是这种合力与分力、加法与减法的互为补充,才共同完成了区域文化史的整体建构和感性传承。
- 詹娜
- 关键词:口述历史正史新历史主义
- “网上小区”:建构、功能与运行机制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网上小区"是在当下城市商品房住宅中新近出现的,依据特定的现实社区生活空间,在现实邻里关系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运作形成的特殊"虚拟社区"。"网上小区"的创建与运行是我国房地产与服务业深化发展的结果,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宗旨;其参与群体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信息内容大多与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关;其独特的交流与互动方式给社区居民以一定的心理支撑感和寄托感;网上小区与现实社区功能互补,是现实社区结构与功能的延伸。
- 詹娜
- 关键词:互联网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存困境被引量:26
- 2013年
-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尤其具有传承方式单一、展演过程生活化的特征。截至目前,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传承人的保护以及深层的文本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重作品搜集、轻文化阐释,民间文学各类体裁保护不均,突出的功利性以及传承人、传承场域的保护意识欠缺等诸多问题。外因刺激下的民间文学讲述及保护活动在影响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间文学的生存困境。
- 詹娜
- 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现状及保护困境被引量:2
- 2012年
- 作为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学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一种生活的必需状态而呈现。然而在多元文化剧烈碰撞的当下,民间文学的传承范围、传承情境、传承方式及现实功能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其生活属性日渐减弱、利益属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当下的民间文学保护措施中存在着保护的不均质性、功利性和非活态性等问题,如此在貌似挽救民间文学命运的同时,也是对民间文学本真性的艰难考验。
- 詹娜
-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俗学的整体研究观和新文科思维——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附记编撰为例
- 2022年
- 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科建设是学术研究的引领和导向。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民俗学学科作为一门传承历史、关注当下、阐释生活、探寻未来的知识生产活动和阐释话语体系,在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适应时代需求,重新审视和建构学科的顶层设计,在梳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新的研究范式,进而提升民俗学学科的解释力和社会参与力,使其真正成为“民之学”和“学而为民”的一门学问。
- 詹娜
- 关键词:中国民间文学传统优秀文化文科建设传承历史民俗学
- 满族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以辽宁满族春节饮食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饮食民俗是整个民俗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民俗系统内部与自然生态系统关联最为密切的层面之一。饮食民俗是在特定的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限定下,人们对食物资源与种类进行智慧性地认知、利用与选择的结果。辽宁满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本区域生态位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生态特征非常明显的饮食习俗。尤其在春节饮食中,人们更是追求节日饮食的精、细、全,无论是春节食品的材料准备,抑或是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皆是日常饮食技艺的提升与精化。在饮食民俗的建构中,辽宁满族人逐渐形成了饮食偏好的因地制宜、节日食品的粗粮细作以及营养均衡的应时而做等饮食特点,充分体现了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
- 万建中詹娜
- 关键词:满族饮食习俗春节生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