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宁 作品数:33 被引量:179 H指数:6 供职机构: 遂宁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双下肢毁损伤现场实施REBOA术及紧急输血1例 被引量:4 2024年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REBOA)最早由Hughes等^([1])于1954年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成为创伤急救中一种有效而快速的止血方法。然而,由于REBOA球囊需要通过放射或者超声定位,院前应用时相应技术缺乏指南和规范指导等原因,REBOA技术在院前急救中应用较少^([2])。2014年,伦敦空中急救中心实施了世界上第1例院前急救的RE-BOA术,迄今国内尚未见到类似报道。 杨波 陶宁 王明 杨敏 袁凯 杨光强 于任轩 李茜茜关键词:下肢毁损伤 输血 基于智能调节的心肺复苏自动按压机参数自动校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为提高心肺复苏按压机的按压深度控制的精准度,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决策算法和模糊PI自动调节算法的参数校准控制系统。首先以血流灌注程度与骨折风险为反馈对象,通过模糊控制决策法计算获取胸外按压深度调节量;利用模糊PID自动调节算法对胸外按压的外部环境影响造成的偏差进行控制;最后通过PID控制器输出精准的按压深度,完成按压参数校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决策算法结合模糊PID自动调节算法能够根据患者情况精确调节胸外按压深度参数,具体表现为患者经基于参数校准的按压机急救后自主呼吸循环能力(PETCO_(2))提升至国际标准Level3最高等级,骨折风险降低到163 N/cm的低风险等级。实验证明模糊控制决策算法和模糊PID自动调节算能够明显提升心肺复苏按压的质量、降低风险,满足按压机参数自动校准的研究需求。 张梅 陶宁 冯学芳 胥志亮 林正泽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43 2021年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共识着重于整体治疗决策和方案的指导.国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缺少近几年肋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对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固定部位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材料选择及肋骨骨折常见合并损伤的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孔令文 黄光斌 易云峰 都定元 姜保国 高劲谋 张连阳 蒋建新 白祥军 王天兵 赵兴吉 党星波 李占飞 徐峰 刘中民 王如文 肖颖彬 吴庆琛 吴春 程黎明 余斌 崔树森 吴京兰 杜工亮 邓进 胡平 杨俊 杨小锋 曾俊 王海东 戴继刚 符勇 侯立军 梁贵友 林一丹 谭群友 沈岩 胡培阳 陶宁 王成 王达利 吴旭 钟永富 喻安永 朱东波 肖仁举 邵标关键词:肋骨骨折 外科手术 碱性磷酸酶与白蛋白比值对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意义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碱性磷酸酶与白蛋白比值(APAR)对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该院治疗的130例多发伤患者为受试者,根据是否发生创伤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82例)和非脓毒症组(48例)。确诊为创伤脓毒症即日起连续随访28 d,根据预后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67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水平,并计算APA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碱性磷酸酶、白蛋白、APAR对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脓毒症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APAR高于非脓毒症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碱性磷酸酶、白蛋白、APAR预测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3(0.702~0.801)、0.849(0.798~0.900)、0.901(0.850~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2.12 U/L、27.89 g/L、5.24,特异度分别为55.24%、66.16%、85.43%,灵敏度分别为91.67%、91.67%、84.12%。死亡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APAR高于存活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60岁占比、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及C反应蛋白、血乳酸、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330,95%CI 1.568~3.462)、APACHEⅡ评分高(OR=2.056,95%CI 1.448~2.921)、碱性磷酸酶高表达(OR=2.479,95%CI 1.652~3.720)、白蛋白低表达(OR=2.525,95%CI 1.543~3.288)、APAR升高(OR=2.849,95%CI 1.848~4.394)是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PAR可作为预测多发伤患者创伤脓毒症的生物学指标,且APAR异常升高与患者创伤脓毒症预后存在关联。 贾映茂 陶宁 杨波 何诚 胡建平关键词:多发性创伤 创伤脓毒症 预后 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临床急诊上的特点与救治措施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临床急诊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该病的救治措施。方法:选取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为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结果:对全部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后,有61例患者抢救成功,所占比例为87.14%;有9例患者抢救失败,所占比例为12.86%。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属于一种病情严重且变化复杂的疾病,对该病症实施治疗时,积极止血和纠正休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贾映茂 陶宁 何诚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 救治措施 纳洛酮对休克患者血浆内啡肽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休克患者血浆内啡肽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方法40例休克患者于纳洛酮治疗前.治疗后1和2h测定β-内啡肽(β—EP),相同时间监测血气分析、血压、呼吸频率(RR)、心率(HR)、意识状态等指标。结果40例均获得满意疗效,于纳洛酮治疗后10-15min开始出现升压效应,30例在首次用药后1-2h血压恢复正常。血气分析显示pH值、PaC02、PaO2治疗后好转。40例患者的血浆β—EP水平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结论β-EP参与休克过程,纳洛酮通过拮抗β-EP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的抑制作用使休克逆转.并且应持续用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直至休克解除。 李阳安 胡可慧 陶宁 汪翼 杜柯君关键词:纳洛酮 Β-内啡肽 休克 疗效 院前急诊对脾破裂保脾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院前急诊在脾破裂保脾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7例脾破裂保脾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脾动脉栓塞、射频辅助保脾手术三种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17例脾破裂患者,保脾率97.4%。结论该组资料显示,对于脾破裂正确的院前分诊决策有助于提高脾破裂患者保脾成功率。进一步的量化指标研究能够为院前分诊提供可靠依据。 陶宁 汪翼 王毅关键词:脾破裂 射频消融 保脾手术 急诊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为自行入院就诊,观察组患者打120急救电话急救入... 蔡国容 何诚 陶宁 杨波 冯学芳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院前急救 优良率 四川省遂宁市基层医院影响院前急救质量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四川省遂宁市基层医院影响院前急救质量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3~9月遂宁市35家基层120网络医院急救的1190名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患者对医院院前急救效果的认可。结果: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急救人员配备情况,包括人员构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院前急救的正常使用车辆数量、车载设备种类等,了解医院院前急救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得出提高基层医院院前急救质量的对策。四川省遂宁市基层医院影响院前急救质量与患者病情、“120”专线障碍、出发时间延误、路途时间过长、车载设备不足及人员急救能力不足、医务人员自身因素、院前急救网络缺陷及其他原因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性的培训,可以显著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建议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细节化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可加强医院的院前急救能力。 蔡国容 陶宁 胡建平 何诚 何俊英 赵利 蒋新华关键词:院前急救质量 78例急诊创伤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创伤死亡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救患者死亡的原因,为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内涵建设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01-2012-12 78例急诊创伤死亡的病例填写调查表,用Profox6.0建立数据库,分析患者死亡年龄分布、致伤原因、抢救措施、出车时间,并采用SPSS 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平均死亡年龄为44.8岁,以40~59岁年龄段最多。死亡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锐器伤、挤压伤。进行气管插管者占74.3%(58/78),呼吸机维持呼吸者占80.7%(63/78),实施胸外按压者占85.8%(67/78)。结论:急诊创伤死亡病例的年龄、致伤原因已发生明显变化。要重视院前死亡。监测和评估急诊科急救工作的时间因素、技术因素和质量因素等非常有必要,可依此加强管理。 李阳安 胡可慧 陶宁 汪翼 杜柯君关键词:创伤 死亡病例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