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勇

作品数:24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11篇白血
  • 11篇白血病
  • 8篇急性
  • 6篇凋亡
  • 6篇杀伤
  • 6篇髓系
  • 6篇细胞株
  • 6篇淋巴
  • 6篇急性髓系
  • 5篇杀伤作用
  • 5篇细胞凋亡
  • 5篇淋巴瘤
  • 4篇髓系白血病
  • 4篇基因
  • 4篇急性髓系白血...
  • 4篇干细胞
  • 4篇干细胞凋亡
  • 3篇弥漫
  • 3篇弥漫大B细胞

机构

  • 15篇厦门大学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龙岩市第一医...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揭阳市人民医...

作者

  • 24篇周勇
  • 19篇徐兵
  • 8篇方志鸿
  • 8篇查洁
  • 7篇李志峰
  • 7篇董慧娟
  • 5篇周淑芸
  • 4篇骆宜茗
  • 3篇何涵
  • 3篇郑忠信
  • 3篇陈凯
  • 2篇李银
  • 2篇郭绪涛
  • 2篇赵金涛
  • 2篇柳约坚
  • 2篇陈菲莉
  • 2篇王相朦
  • 2篇林志娟
  • 2篇钟文彬
  • 2篇梁家宝

传媒

  • 4篇白血病.淋巴...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MDR1和Nrf2基因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MDR1和Nrf2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110例初治AML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4例;年龄14~77岁,中位年龄36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联合检测患者MDR1和Nrf2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疾病特征及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以110例初治AML患者MDR1和Nrf2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将患者分别分为MDR1基因低表达组和MDR1基因高表达组及Nrf2基因低表达组和Nrf2基因高表达组各55例,而初治AML患者MDR1和Nrf2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层的年龄、性别、法国(France)、美国(American)和英国(Britain)(FAB)分型、外周血象、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遗传学危险度分层、免疫分型CD34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1基因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MDR1基因高表达组(P=0.032、0.045),而Nrf2基因低表达组和Nrf2基因高表达组CR率和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DR1基因低表达组患者中Nrf2基因表达水平高、低两组患者CR率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MDR1基因高表达组患者中Nrf2基因高表达组患者CR率和OS率皆优于Nrf2基因低表达组患者(P=0.007和P=0.001)。结论 MDR1基因是AML预后差的指标之一,Nrf2基因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危险度分层、疗效、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MDR1基因高表达组患者中Nrf2基因高表达可能是预后好的指标。
韦祁董慧娟梁家宝陈凯周勇周淑芸徐兵
关键词:MDR1基因治疗预后
低浓度雷公藤甲素增强去甲氧柔红霉素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的能力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L)能否增强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干细胞的能力及与Nrf2通路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从KG1a细胞株中分选CD34+CD38-亚群,将其作为AML干细胞模型;MTT检测TPL单药组、IDA单药组、TPL+IDA组处理AML干细胞72 h后细胞抑制率和CI指数;Western blot检测IC20浓度的TPL(5 nmol/L)、IC50浓度的IDA(27 nmol/L)单药及上述浓度的TPL联合IDA作用AML干细胞后N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处理后Nrf2及其下游基因NQO1、GSR、HO-1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TPL和IDA单药对AML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72 h的IC50值分别为(20.48±1.60)nmol/L和(285.20±13.74)nmol/L;而小剂量TPL(IC20值,5 nmol/L)与不同浓度IDA联合作用于AML干细胞后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IDA单药,IC50值也从IDA单药的(285.20±13.74)nmol/L下降到双药联合(27.01±0.73)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作用指数CI值提示两药合用具有强协同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PL联合IDA处理AML干细胞后Nrf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TPL联合IDA处理AML干细胞后Nrf2及其下游基因NQO1、GSR及HO-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低浓度TPL能显著增强IDA对AML干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rf2通路相关。
何涵柳约坚陈菲莉查洁周勇周淑芸徐兵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并分析DLBCL患者这些指标与临床特征、疾病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1.81±70.91)pg/ml比(2.71±0.28)pg/ml,(47.95±13.04)pg/ml比(3.69±0.47)pg/ml,(38.02±10.35)pg/ml比(1.77±0.2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8、3.39、3.50,均P<0.05)。DLBCL患者中,骨髓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及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的IL-6、IL-8和IL-10水平均高于骨髓未侵犯、IPI评分1~2分及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均P<0.05)。DLBCL患者外周血中IL-6与IL-8、IL-6与IL-10、IL-8与IL-10表达水平均相关(r2值分别为0.93、0.89、0.89,均P<0.05)。IL-6、IL-8、IL-10均高表达的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6个疗程后未缓解患者比例均高于IL-6、IL-8、IL-10单项及两项高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清中IL-6、IL-8和IL-10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三者表达水平升高预示DLBCL患者疾病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张黎刘龙王彩燕赵海军周勇徐兵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
中国89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资料分析
李志峰赵海军周勇査洁林志娟邓漫漫方志鸿徐兵
Disulfiram联合Cu通过上调TNF-α表达及蓄积ROS诱导白血病干细胞凋亡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Disulfiram联合Cu(DS/Cu)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磁珠筛选CD34+CD38-的KG1α细胞作为AML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DS单药组(5μmol/L)、DS/Cu组(5μmol/L/0.5μmol/L)、DS/Cu+NAC组(5μmol/L/0.5μmol/L/10 mmol/L)的AML干细胞24 h后凋亡比率及ROS水平;qRT-PCR检测上述各组TNF-α、CD40、TNFRSF11B、TNFRSF1B、HRK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处理后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予以中和抗体TNF-αm Ab(2μg/m L)和对照抗体Ig G(2μg/m L)预处理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DS/Cu组、TNF-αm Ab组、TNF-αm Ab+DS/Cu组、Ig G组及Ig G+DS/Cu组的AML干细胞24 h后的ROS水平。结果予以DS或DS/Cu处理CD34+CD38-KG1α细胞后,细胞凋亡率由空白对照组的(6.65±0.64)%分别上升至(11.87±1.30)%、(27.43±1.6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1);CD34+CD38-KG1α细胞ROS也分别上升了(1.39±0.12)倍和(2.81±0.11)倍,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和P<0.01),并且DS/Cu组比DS组更明显(P=0.00);应用NAC抑制DS/Cu诱导ROS蓄积后,细胞凋亡率由(27.43±1.65)%下降到(12.37±0.85)%(P<0.01)。qRT-PCR结果显示DS及DS/Cu均上调TNF-α、CD40、TNFRSF1B、TNFRSF11B、HRK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P<0.05),且DS/Cu组较DS组上调的更明显(P<0.05),但是予以NAC预处理2 h后,仅TNF-α基因水平依然高表达(P=0.73),而CD40、TNFRSF11B、TNFRSF1B、HRK基因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为进一步证实TNF-α作用,分别予以TNF-αm Ab(2μg/m L)或Ig G(2μg/m L)预处理2 h后,TNF-αm Ab+DS/Cu组相比DS/Cu组的ROS相对变化率由(2.78±0.25)倍下降到(1.28±0.17)倍(P=0.00),而Ig G+DS/Cu组相比DS/Cu组的ROS相对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23),TNF-αm Ab及Ig G组相比空白对照组的ROS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9和P=0.50)。结论 DS/Cu可通过上调TNF-α表达及蓄积ROS诱导AML干细胞凋亡。
周勇钟文彬陈凯董慧娟闫道广周淑云徐兵
关键词:CUROS
Disulfiram联合Cu通过上调TNF-α表达及蓄积ROS诱导白血病干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Disulfiram联合Cu (DS/Cu)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磁珠筛选CD34+CD38-的KG1 α细胞作为A...
周勇钟文彬陈凯董慧娟闫道广
关键词:CUROS
阿帕替尼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alm6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
邓漫漫王焱查洁周勇方志鸿李志峰徐兵
含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和揭阳市人民医院4家血液诊疗中心接受含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50例成年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应用不同剂量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或小剂量化疗方案,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AML患者复合完全缓解(CR)率62.0%(31/50),总有效率(ORR)76.0%(38/50);28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达有效[CR+部分缓解(PR)],最迟在接受3个疗程治疗后达有效;初治组28例,复合CR率60.8%(17/28),ORR 78.6%(22/28);复发难治组(RR组)22例,复合CR率63.6%(14/22),ORR 72.7%(16/22),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74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治疗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8.451,95%CI 1.306~54.697,P=0.025)。维奈克拉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4.5个月(1.1~15.0个月),治疗有效患者16例复发,维持有效的中位时间5个月(1.1~11.0个月)。全部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治疗后骨髓抑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全部患者均无因发生骨髓抑制相关并发症而停药>1周。结论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AML具有较好疗效,对老年患者减低剂量治疗亦疗效佳,耐受性好。
黄月婷刘龙蓝天碧陈爱珍吴桂香李志峰骆宜茗赵金涛周勇林云方志鸿夏维林余莲姜义容徐兵
Apatinib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祖细胞样细胞株kg1α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patinib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干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patinib对kg1α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Apatinib诱导kg1α细胞和原代CD34^+AML干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Apatinib处理kg1α细胞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AKT、Raf和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Apatinib(2.5,5,10,20,40μmol·L^(-1))作用48 h和72 h后对kg1α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patinib对kg1α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作用48 h和72 h后的凋亡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Apatinib作用48 h后对7例原代AML干细胞均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atinib处理kg1α细胞48 h后AKT/p-AKT、p-Raf表达降低,而p-PTEN表达增加。结论 Apatinib可抑制AML干祖细胞样细胞kg1α细胞的增殖,且可诱导kg1α细胞和原代CD34^+AML干祖细胞的凋亡,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PI3K/AKT通路实现的。
李志峰邓漫漫查洁周勇方志鸿徐兵
关键词:PI3K/AKTPATHWAY
Apatinib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及分子机制的探讨
王炎周勇邓漫漫李志峰赵海军方志鸿徐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