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媛霞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电图
  • 4篇心电
  • 4篇心电图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毒性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炎
  • 2篇血压
  • 2篇肌炎
  • 2篇高血压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心肌炎
  • 1篇单纯收缩期
  • 1篇单纯收缩期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6篇李媛霞
  • 3篇刘惠君
  • 1篇范亚东

传媒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联合治疗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利尿剂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对其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5-08~2017-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04例,按照入院治疗的时间顺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102例,小剂量氢氯噻嗪片)和比对组(n=102例,在比对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片)。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wk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1指标均有所降低,两组患者的NO指标均有所增加(P<0.05),且研究组NO高于比对组,而ET-1低于比对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优于比对组(P<0.05)。研究组与对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1%,比对组为74.5%,研究组优于比对组(P<0.05)。结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老年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较好,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媛霞范亚东
关键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小剂量利尿剂厄贝沙坦血清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
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研究例数一共200例,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0日-2018年2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一组(100例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检出率80.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误诊率12.00%和漏诊率8.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李媛霞刘惠君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电图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02~2014-08间我院确诊的96例VM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心电图表现,并与心脏X线检查、心肌酶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6例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79例(82.3%),其中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共60例(75.9%),ST-T改变和QRS低电压次之;心脏X线检查发现,存在病理性表现者34例(35.4%),实验室酶学检查发现,出现酶学改变者71例(73.9%),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者37例(38.5%),以心电图检查异常程度最高,其与心脏X线、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异常率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心电图改变性质与患儿预后关联较明显,与病情变化具有一定平行性。结论:心电图改变对早期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敏感性较高,在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了解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媛霞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
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60例病毒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23例(38.3%),传导阻滞29例(48.3%),ST-T段异常3例(5.0%),Q-T间期异常2例(3.3%),电轴异常2例(3.3%)。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显著改善。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辅助判断、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局限性。
李媛霞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心电图
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66例纳入观察组,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A组(无心律失常,83例)、B组(伴房性心律失常,103例)和C组(伴室性心律失常,80例)。另选取同期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动态血压监护及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C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最低;B、C组患者动态血压各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最高。B、C组患者各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心律失常分级呈负相关(P<0.05),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以及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均随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加剧而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明显降低,表明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监测可预测高血压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
李媛霞刘惠君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
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4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心房颤动病患50例为研究对象,并予以其动态心电图检查.综合分析本组病患使用和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阵发性心颤和持续性心颤的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本组50例病患中,夜间9:00至凌晨6:00的长间歇发生率为78.0%,长间歇发生频率总计197次,心室率为(66.39±6.21)次/min;早晨6:00至夜间9:00的长间歇发生率为24.0%,长间歇发生频率总计110次,心室率为(86.27±6.98)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有37例,其长间歇发生率为89.19%,心室率为(65.51±7.38)次/min;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有13例,其长间歇发生率为53.85%,心室率为(86.54±6.73)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长间歇超过1.5s亦或者是小于3s、窦性心律转为AF以及心室率超过100次/min亦或者是低于50次/min都能引发心颤症状(以晕厥、心悸、头晕、胸闷和气促为主).50例病患中,3例病患发生14次长间歇超过1.5s,2例超过3.2s,且患者在发病后并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结论:于心房颤动病患的临床诊治工作中积极运用动态心电图,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并且,心率室跳动频率与间隔还和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李媛霞刘惠君
关键词: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临床诊治抗心律失常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