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铜尾矿复垦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迁移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解铜尾矿复垦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野外模拟试验,对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外围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下微型生境内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582只,隶属于2门9纲10目32科.结果表明,铜尾矿复垦地外围微型生境试验地与外围对照样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S表明铜尾矿复垦地不同处理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较高.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序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p H值和有机质明显降低,碱解氮和有效磷从复垦地初始值到外围灌丛地、林地试验地,数值不断增加,而速效钾呈减少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容重有着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铜尾矿复垦地及其外围自然生境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为外围林地和灌丛地土壤动物迁入铜尾矿复垦地提供了证据.
- 周举花曹玉红张衡高婷婷朱永恒
-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 不同植物群丛下铜尾矿复垦地土壤线虫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5年
- 对铜陵市凤凰山铜尾矿复垦地禾本科(矛叶荩草AL、白茅IC)和豆科(野豌豆GS)等3类典型植物群丛及外围对照禾本科(毛马唐)植物群丛下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分离得到1277条土壤线虫,隶属于51属,平均密度590条·100 g-1干土.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土壤食物网结构指数等分析铜尾矿复垦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铜尾矿复垦地3类植物群丛下土壤线虫群落的类群总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明显小于毛马唐对照组.对比铜尾矿复垦地和邻近自然栖息地不同植物群丛下的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发现野豌豆群丛下土壤食物网结构较成熟,土壤有机质分解以细菌分解通道为主;生态系统较不稳定,低度干扰;表明该豆科植物群丛下的土壤食物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铜尾矿复垦地的生态稳定性.白茅与矛叶荩草群丛下土壤食物网处于结构化状态,土壤有机质分解以真菌分解通道为主;生态系统较稳定,无干扰;表明禾本科植物群丛下的土壤食物网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 朱永恒李克中张衡韩斐周举花高婷婷
- 关键词:植被类型营养类群生态恢复
- 土壤动物活动对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 2015年
- 指出了土壤动物在矿区废弃地的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与土壤质量息息相关,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综述了土壤动物活动对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矿区废弃地环境的响应和指示作用等的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高婷婷
- 关键词:土壤动物土壤质量矿区废弃地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了解长江黑沙洲湿地生态系统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3年12月,对长江黑沙洲湿地生境下天然洲麦地(W1)、林地(F1)、棉花地(C1)、芦苇地(R)和黑沙洲麦地(W2)、林地(F2)、棉花地(C2)进行野外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02只。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垂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较低。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沙洲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 周举花朱永恒高婷婷宋艳卿
- 关键词:湿地大型土壤动物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
-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土地利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吴江市设置3组样地161采样点,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0906只,隶属于5门11纲14目21类。其中,线虫纲为优势类群,弹尾目、蜱螨目、猛水蚤目、轮虫纲和寡毛纲为常见类群。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产生明显的影响,灌溉水田土壤动物密度分别是旱地与菜地的1.6倍以上,且差异显著,但3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动物类群总数无显著差异。灌溉水田土壤动物多样性H′指数分别是旱地与菜地的0.42和0.46倍,且差异显著,但旱地和菜地无显著差异。皆为旱作的旱地与菜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类群及其个体数量相似程度较高,而灌溉水田与旱地或灌溉水田与菜地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程度较低。因此,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 朱永恒张衡韩斐周举花高婷婷
- 关键词:农田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