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朝

作品数:24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法治
  • 5篇进路
  • 4篇新闻
  • 4篇中国法
  • 4篇中国法治
  • 4篇国法
  • 3篇司法
  • 3篇媒体
  • 2篇新闻媒体
  • 2篇刑罚
  • 2篇舆论
  • 2篇指标体系
  • 2篇审判
  • 2篇敲诈
  • 2篇逻辑
  • 2篇环境评估
  • 2篇价值性
  • 2篇构成性
  • 1篇地方知识
  • 1篇调解

机构

  • 14篇中南财经政法...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西北政法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1篇李朝
  • 5篇张德淼
  • 2篇康兰平
  • 2篇王华菊
  • 1篇李依林

传媒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理论观察
  • 1篇西部广播电视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法制与经济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政法论丛
  • 1篇新闻界
  • 1篇科技经济市场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品牌
  • 1篇法商研究
  • 1篇魅力中国
  • 1篇法治论坛
  • 1篇青年与社会(...
  • 1篇宏观质量研究
  • 1篇社会治理法治...
  • 1篇法律和政治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生成与演进逻辑——从法治概念到评测指标的过程性解释被引量:13
2015年
当前中国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对国外经验的模仿与参照,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仍处于"断裂状态"。提出建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模型,将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分解为"法治概念"、"法治制度维度"、"法治测量指标"三个阶段,并依照评估进路对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作出过程性的阐释。其中,在法治概念阶段,提出法治"操作定义"的类型化及法治评估的制度性进路;在法治制度维度阶段,提出法治制度维度的操作准则与维度范围;在法治测量指标阶段,提出法治测量指标的设计原则,作出法治测量指标的操作试验以及建立法治测量指标筛选的数理模型,进而为中国法治评估活动的普遍推行提供理论层面的有力支持。
张德淼李朝
关键词:指标体系
法治评估的类型构造与中国应用——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被引量:20
2016年
法治评估类型化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已有的划分标准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在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可构造"法治环境评估"、"法治实施评估"与"法治价值评估"三种理想类型。三类法治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进路、评估内容及评估方法上存在较大的不同。以往中国评估实践中习惯于忽视法治评估的类型,并多以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实施评估混淆三类法治评估的内在差别,产生了结构性要素混同、功能期待错位及法治价值评估"实质隐退"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法治评估应建立"三类一体"的评估模型,既要进行功能分化,保证不同评估功能的合理使用与精准定位,同时又要对不同法治评估进行功能整合,建立法治评估多类型之间的合作关系,促使法治评估在中国法治进程中落地生根,并成为支援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力工具。
李朝
由邓玉娇案看媒体与司法的冲突与契合
2014年
在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议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影响力诉讼案件引发的公众舆情热潮而常忆常新。邓玉娇案作为一起经由媒体监督,使普通刑事案件上升为社会公共事件的案件典型,使得二者的冲突关系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媒体界和司法界的广泛探讨和反思。本文以邓玉娇案为切入点,引出新闻媒体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现状,通过对造成二者冲突的原因分析并域外关于解决此类冲突的立法和实践的经验借鉴,提出一些尚不成熟的合理化建议,试图勾勒出足以调和二者冲突的协调机制的蓝图。
李朝康兰平
关键词:新闻媒体司法公正
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价值与实现路径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变法之后的普法运动成为中国法治现阶段的主题。普法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法治传播,而由此展开的"法治传播"评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中国法治地方性需求的必然选择。"法治传播"评估在中国的开展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既有来自法治评估系统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有来自法治评估技术的支持与保证。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实现路径重点在于做好法治传播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法治传播评估内容的丰富化及法治传播评估方法与技术的多样化。
李朝
论夫妻一方出售房屋的效力认定
2014年
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出售用于共同居住的房屋是否有效,在司法实践的认定中各地均有分歧。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向第三人出售用于共同居住的房屋应属于无效。对于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向第三人出售用于共同居住的房屋共有房屋自有房屋,如果承认善意取得,则可能造成部分人丧失居住权,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对于用于共同居住的一方所有房屋。如果承认所有权人有任意处分权,承认其出卖有效,将会使物权法用益物权在婚姻法不能得到贯彻。应当尽快完善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向第三人出售用于共同居住的房屋,都应当认定无效。
李朝
关键词:房产
新闻敲诈的刑法归责:一种刑罚最小化的社会控制被引量:1
2015年
当前新闻敲诈事件频出,此类事件的处理往往采用惩罚为主的刑事归责,而这种方式在刑事罪名选用上尚显混乱,整治成效也不显著。从刑法视野中新闻敲诈的概念界定出发,提炼出新闻敲诈可能涉及的刑事罪名与犯罪构成,限定新闻敲诈的犯罪类型,并指明现有法定罪行的不周延性以及刑罚打击模式的弊病。新闻敲诈刑罚处理的实质是禁止权力寻租,而过度强调新闻敲诈的刑罚将可能损害新闻自由权的行使。采取刑罚最小化的社会控制策略,提出"扩大私法惩罚适用"、"发挥行业协会监管功能"、"合理应用主管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增强民意监督与加强队伍建设"四项措施,保证新闻敲诈治理的合理成效。
李朝
关键词:刑罚权力寻租
交往理性视阈下媒体舆论与司法裁判的关系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近年来,大量热点案件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并参与到案件定性和裁判的讨论,甚至影响到部分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而媒体舆论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角度出发,以许霆案为切入点,论证在生成司法裁决的过程中,法官应在社会大众自由平等地参与司法论辩的基础上,遵从法律至上的原则,独立地作出裁决,使司法论辩程序尽可能地保证其结果符合理想言谈情境的要求,且具有道义上的可接受性。
李朝
关键词:舆论交往理性司法裁决商谈
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被引量:38
2014年
中国法治评估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鲜有研究者对法治评估进路作出辨析与探讨。通过归纳和总结法治评估实践中不同类型的评估进路,可将法治评估进路划分为制度性进路和价值性进路两种理想类型,两种法治评估进路在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范围、评估功能、评估方法上均存在不同特征。无论是法治评估的制度性进路还是价值性进路,其自身都既具有积极的价值,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但二者之间不是冲突与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同源同构性的关系。中国法治评估应建立规范统一的法治建设评估模式和多元合理的法治价值评估模式,并从两种评估进路的同源同构性出发,搭建二者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建构出符合中国法治实际的评估进路。
张德淼李朝
新闻敲诈的刑事责任如何认定
2014年
新闻敲诈事件频出且影响恶劣,刑事责任追究成为当前新闻敲诈治理的主要手段,但是刑事责任的认定并不清楚。从刑事视角下新闻敲诈的构成要素出发,提出新闻敲诈的三种主要犯罪类型,即敲诈勒索罪、诈骗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同时对新闻敲诈事件中新闻敲诈犯罪与其他类型犯罪的罪数关系作出衡量和解释,保证刑罚在新闻敲诈事件的适用中更加合理和有效,促使新闻敲诈问题得到更好的整治与解决。
李朝
关键词:刑事责任刑罚罪数
中国法治评估逻辑的类型识别与关系建构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法治评估研究成果斐然,但少有人对评估逻辑作出归纳并进行检讨。以法治评估项目为分析样本,从中提炼出法治理想、法治制度、法治现实三项逻辑要素。借助不同项目中逻辑要素之间的运作关系可识别出科学评估逻辑与诠释评估逻辑两种类型。其中,占主流地位的科学逻辑的法治评估具有鲜明的计划性特征,保证评估有明确的价值指引、完整的制度边界及测量的可控性,但也存有评估标准滞后、忽视法治异质性等缺陷。而诠释逻辑展开的法治评估直面经验,可有效弥合科学主义法治评估的不足,避免项目外干预并有效汲取民间法治资源,但亦有无法大范围推广、总体描述法治全局及评估失控的风险。为此,中国应创制法治评估逻辑的“科学环”,建构出分属法治供给侧和法治需求侧的逻辑模型,并建立不同法治评估逻辑的协同合作关系,才可使评估工具更有效服务地方法治实践。
李朝
关键词:科学逻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