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彦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性
  • 2篇预后
  • 2篇早产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病
  • 2篇缺氧
  • 2篇缺氧缺血性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脑病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重症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新生儿重症监...
  • 1篇依达拉奉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预后转归
  • 1篇早产儿

机构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石家庄市第五...

作者

  • 7篇赵晓彦
  • 2篇高静
  • 2篇高朋彬
  • 2篇张晶
  • 2篇黄蕊
  • 2篇秦浩
  • 1篇孟明辉
  • 1篇董燕
  • 1篇郑欢伟
  • 1篇邓永敏
  • 1篇王琳
  • 1篇刘永建
  • 1篇吴凤影
  • 1篇李树娟
  • 1篇张建集
  • 1篇王德华
  • 1篇尹红伟
  • 1篇张君
  • 1篇严少华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肝脏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体位护理方案对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20年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护理方案对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儿动脉血气、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A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的患儿为单一体位护理组,以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体位变换护理的患儿为体位变换护理组.单一体位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单一体位护理(持续仰卧位)、营养支持、用药指导、导管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并发症预防以及临床指标监测等;体位变换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的体位变换护理,每隔3 h变换1次体位.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的差异,并计算氧合指数(OI);观察干预过程中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胸肺顺应性(TC)、气道阻力(R)均较干预前升高,且体位变换护理组明显高于单一体位护理组〔TC(mL/cmH2O,1 cmH2_(O)≈0.098 kPa):45.46±8.41比43.51±10.36,R(cmH_(2)O·L^(-1)·s^(-1)):13.54±2.02比11.16±2.87,均P<0.05〕;两组干预后心率(HR)均较干预前降低,但两组间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平均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pO_(2)、PaO_(2)、OI均较干预前升高,PaCO_(2)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后体位变换护理组PaCO_(2)明显低于单一体位护理组〔mmHg(1 mmHg≈0.133 kPa):53.82±7.12比58.87±6.97,P<0.05〕,SpO_(2)、PaO_(2)、OI均明显高于单一体位护理组〔SpO_(2):0.95±0.08比0.90±0.08,PaO_(2)(mmHg):56.43±6.16比53.65±7.12,OI(mmHg):275.82±40.64比252.75±39.66,均P<0.05〕.体位变换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明�
谷丽彩张晶栗闪闪黄蕊刘明赵晓彦
关键词:体位护理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佩戴小儿腕带适宜度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佩带小儿腕带的适宜度。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0例住院患儿,按照患儿住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600例)和对照组(400例)。所有患儿均用腕带标识身份,对照组患儿行传统腕带佩戴方式,观察组患儿行改良腕带佩戴方法。两组新生儿患儿采用双上肢佩戴双腕带,普通患儿采用左侧手腕部佩戴腕带。对比评估两组患儿身份核查依从性、不良事件、护士工作效率及诊疗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身份正常核查频次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腕带脱落、诊疗差错、勒痕及皮疹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6,χ^(2)=10.417,χ^(2)=18.487,χ^(2)=17.094;P<0.05);观察组患儿诊疗人员单次核查身份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4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对诊疗的满意度为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1,P<0.05)。结论:改良方法佩戴小儿腕带可在确保患儿佩戴依从性的基础上降低小儿腕带脱落和勒痕发生率,减少诊疗差错率,增强佩戴适宜度,提高诊疗人员工作效率,提高诊疗满意度。
赵晓彦李文倩潘士博谷丽彩
河北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收集河北地区手足口病确诊患儿临床资料,了解肠道病毒构成,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手足口病确诊患儿471例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粪便标本,对病毒进行培养并提取DNA,采用RT-PCR核酸进行检测,并进行分型。结果肠道病毒阳性标本420份,阳性率89.17%。其中EV-A71、CV-A16、CV-A6、CV-A10和其他肠道病毒检出数量依次为144、131、55、19和71株。按年度划分2017-2019年分别检出各类肠道病毒147、184和89株。EV-A71病毒2017-2019年分别检出71、38和35株。CV-A16在2017-2019年分别检出36、77和18株。CV-A6仅在2018年和2019年检出数量分别为51和4株。CV-A10病毒仅在2017年检出19株。EV-A71在1、11和12月未检出,其他各月份检出16、12、27、41、19、3、5、12和9株。CV-A16病毒在3-11月份均有检出,分别为3、2、18、36、12、9、15、22和14株。CV-A6病毒仅在6、7、8、11、12月检出分别为4、17、2、8、22、2株。CV-A10病毒仅在5、9和10月检出分别为8、4和7株。0~岁、1~岁、3~岁和≥5岁组检出肠道病毒株分别为29、105、156和130株。EV-A71病毒分别检出12、47、56和29株。CV-A16病毒检出8、42、51和30株。CV-A6病毒检出0、0、16和39株。CV-A10病毒检出0、0、2和17株。EV-A71、CV-A16、CV-A6和CV-A10引起口腔皮疹率分别为75.00%、83.21%、87.27%和84.21%;引起四肢皮疹率分别为78.47%、74.81%、87.27%和89.47%;引起躯干皮疹率分别为52.78%、45.04%、45.45%和26.32%;引起面部皮疹率分别为24.31%、23.66%、18.18%和15.79%。EV71病毒引起脑炎、心肌伤害、肺水肿、脑炎+心肌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1.11%、208%、3.47%和5.56%;CV-A16病毒引起脑炎、心肌伤害、肺水肿、脑炎+机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05%、0.76%、0.00%和0.76%。在本次研究中CV-A10仅有1株引起脑炎,未引起其他并发症。讨论本次研究中EV-A71和CV-A16是手足口病主要致病病原,EV-A71病毒
邓永敏高静赵晓彦尹红伟刘永建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
内科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HBV-ACLF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内科综合治疗有效98例,无效42例,死亡23例。有效组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OR=1.869,95%CI=1.073~3.256)、消化道出血(OR=3.478,95%CI=1.621~7.462)、肝肾综合征(OR=4.141,95%CI=1.031~5.091)、INR(OR=3.081,95%CI=1.497~6.341)、Scr(OR=2.817,95%CI=1.629~4.871)和MELD评分(OR=1.305,95%CI=1.194~1.426)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BV-ACLF内科综合疗效肯定,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疗效,而对于合并并发症、肝功能下降及MELD评分升高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高朋彬郑欢伟赵晓彦王德华秦浩孟明辉张建集闫双缓
关键词:预后转归
NICU主要照顾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主要照顾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MCAEIS)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NICU治疗的108例HIE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MCAEIS组,每组54例。常规护理对照组早产儿给予NICU常规护理;MCAEIS组早产儿参照NICU MCAEIS进行护理。采用自制的照顾者能力自评问卷对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看护能力进行评估;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评估患儿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的神经功能;同时观察患儿智力低下〔发育商(DQ)<75分〕、癫痫、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主要照顾者照护知识、照护技术和照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上述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且MCAEIS组患儿出院时主要照顾者照护知识、照护技术和照护能力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照护知识评分(分):29.84±3.47比20.83±3.94,照护技术评分(分):31.47±4.56比25.12±4.18,照护能力评分(分):17.28±2.39比12.8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个月后,MCAEIS组患儿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分:39.67±3.76比35.87±5.71,P<0.001)。MCAEIS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1.85%(1/54)比12.96%(7/54),P=0.031〕。结论NICU MCAEIS可对主要照顾者看护能力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有助于提高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看护能力,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赵晓彦高静康辛辛严少华李娅黄蕊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依达拉奉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脑组织MMP-9、MMP-3、SOD、MD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探讨依达拉奉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脑(H1BD)组织MMP-9、MMP-3、SOD、MDA表达的影响。选择90只清洁级新生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假手术组30只及HIBD组30只、依达拉奉治疗组30只。经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MMP-9及MMP-3蛋白表达,经黄嘌呤氧化镁法测定大鼠脑组织SOD活性,并通过TBA比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MDA含量。HIBD组大鼠缺血缺氧6,24,48,72,120,168 h时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HIBD组大鼠缺血缺氧6,24,48,72,120,168 h时脑组织MMP-9、MMP-3蛋白相对丰度值高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HIBD组大鼠缺血缺氧6,24,48,72,120,168 h时脑组织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HIBD组大鼠缺血缺氧6,24,48,72,120,168 h时脑组织MD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MMP-9、MMP-3、SOD、MDA参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及进展,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能减少MMP-9、MMP-3及MDA表达,增强SOD活性,进而缓解脑水肿,分析可能是依达拉奉与保护脑组织作用机制有关。
张晶谷丽彩李燕燕赵晓彦董燕张君
关键词:依达拉奉缺氧缺血性脑病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3
戊型肝炎肝衰竭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高朋彬赵晓彦秦浩吴凤影钟海振王琳贾慧娜李树娟
关键词:肝衰竭戊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