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南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衢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衢州市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麻醉
  • 3篇异丙酚
  • 3篇应激反应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手术
  • 3篇全麻
  • 3篇老年
  • 3篇丙酚
  • 2篇动脉瘤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腰麻
  • 2篇硬膜外麻醉
  • 2篇烧伤
  • 2篇术后
  • 2篇全身麻醉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机构

  • 9篇浙江衢化医院
  • 3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2篇程南
  • 8篇郑卫国
  • 6篇张晶
  • 2篇罗中兵
  • 2篇阮剑辉
  • 2篇张燕辉
  • 2篇王志云
  • 2篇陶军
  • 2篇黄培
  • 1篇夏中元
  • 1篇杨俊哲
  • 1篇宋晓阳
  • 1篇谈世刚
  • 1篇秦明哲
  • 1篇逯丹丹
  • 1篇季楠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BPC、凝血指标以及ERI、EDI指数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非小细胞肺癌(NCLC)手术中对血小板(BPC)、凝血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数(ERI、EDI)的影响。方法收纳本院2017年3月—2022年6月148例NCLC患者,分为2个组,一组为对照组,以异丙酚诱导麻醉,另一组为实验组,以芬太尼和异丙酚诱导麻醉,比较2组手术前后BPC、凝血指标以及ERI和EDI。结果手术前,2组PLT,MPV和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进行30 min及手术后,2组PLT均增加,MPV、PDW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进行30 min以及术后PLT均降低,MPV、PDW增加(P<0.05);手术前后,2组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30 min及手术后,2组FIB增加,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手术前,2组的红细胞ERI、E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30 min以及术后,2组的EDI均上升,ERI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DI明显较低,ERI则与之相反(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NCLC手术中,对患者BPC,凝血指标以及ERI、EDI有更好的改观,更适合临床推广。
张晶程南王志云郑卫国沈迎雁黄培
关键词:芬太尼异丙酚非小细胞肺癌凝血指标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PPH手术的临床观察分析
2017年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下行PPH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50例用吻合器行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腰麻组(A),硬膜外组(B),腰-硬联合组(C),每组50例,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肌松程度,术后头痛发生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术后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C两组,术中肌松程度(手术医师反映)A、C两组比B组较松,麻醉起效时间B组明显长于A、C两组。结论:三种不同麻醉方式用于PPH手术均能产生满意的麻醉效果,但C组较A、B两组更具优点,效果更佳。
程南张晶郑卫国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腰-硬联合PPH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择期行烧伤整形植皮手术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9~53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七氟醚+瑞芬太尼组(T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C组),每组各100例。T组患者吸入6%七氟醚联合顺阿曲库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采用0.75~1.25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间断注射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维持。C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瑞芬太尼1μg/kg进行麻醉诱导,以丙泊酚4~12mg/kg/h、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间断注射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维持。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时(T_1)、手术开始即刻(T_2)、手术开始后30分钟(T_3)、术毕即刻(T_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低血压、PONV、寒战、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在T_2、T_3、T_4时点,C组患者SBP、DBP、HR均显著低于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PONV、术后寒战、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相比,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能够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中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郑卫国程南张晶唐官成黄振昭
关键词:七氟醚瑞芬太尼烧伤血流动力学
异丙酚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控激酶信号通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围术期机体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异丙酚是否可以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控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围术期机体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9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观察组采取静脉注射麻醉诱导方法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使用瑞芬太尼麻醉。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MAPK/ERK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手术前和术后24 h采集两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定量法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采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液MAPK蛋白和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5±0.15)和(10.15±0.34);对照组患者血液MAPK蛋白和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87±1.28)和(9.58±0.55)。观察组患者血液MAPK蛋白和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和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7.55±17.82)mm Hg和(96.35±18.35)mm Hg,心率分别为(75.03±11.27)次/min和(73.23±17.35)次/min, NE水平分别为(252.32±66.87)μg/L和(268.25±89.46)μg/L,Cor水平分别为(250.49±92.40)nmol/L和(355.37±96.15)nmol/L;对照组术前和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8.55±15.51)mm Hg和(105.56±24.59)mm Hg,心率分别为(87.63±17.58)次/min和(85.32±18.37)次/min, NE水平分别为(285.66±69.62)μg/L和(321.33±88.76)μg/L,Cor水平分别为(324.86±171.04)nmol/L和(456.36±357.05)nmol/L。术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NE及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NE及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和术后24 h的PT分别为(12.45±0.37)s和(12
张晶程南王志云郑卫国沈迎雁黄培
关键词:异丙酚子宫腺肌病MAPK/ERK信号通路应激反应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肺部感染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1
2018年
目的评估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该类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00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10min(T2)、气腹后30 min(T3)、撤除气腹后10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上述各时点白细胞计数(WBC)、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苏醒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AA/S镇静评分,及术后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GA组患者T1、T4时点的SBP、DBP、HR低于EA组(P<0.05);T2、T3时点GA组患者SBP、DBP、HR高于EA组(P<0.05);T2、T3、T4时点GA组患者WBC、COR、CRP、GLU均高于EA组(P<0.05);EA组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苏醒后VAS评分及意识状态OAA/S镇静评级指标均优于GA组(P<0.05);EA组患者肺部感染仅发生1例,未发生ALI/ARDS、SIRS并发症,GA组有8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ALI/ARDS及SIRS并发症。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快患者苏醒的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郑卫国程南张晶唐官成黄振昭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肺部感染应激反应
纳布啡对行切痂植皮术烧伤患者氧化应激及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纳布啡对烧伤患者行切痂植皮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并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纳布啡组(n=36)和对照组(n=36)。纳布啡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20 mg/kg纳布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躁动发生率,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0 min(T3)、拔管后30 min(T4)的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前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和苏醒时间,比较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布啡组躁动发生率更低,T3、T4时RASS评分均降低,T1、T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升高。术后苏醒期,纳布啡组SOD均高于对照组,MDA、LPO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纳布啡对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有较理想的镇静效果,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且不影响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程南郑卫国沈迎雁
关键词:切痂植皮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氧化应激反应
右美托咪啶对老年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老年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ASAII-III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麻醉诱导前先泵入右美托咪啶0.05ug/kg.min,10min后开始诱导,插管。B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啶,其余同A组,记录所有患者入室(T0)、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HR及BIS值。结果:B组插管后T1、T2和T3时的HR、MAP与T0时比较,P均<0.05;A组上述指标在T1、T2和T3时的HR、MAP与T0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T2、T3时的MAP及T1、T2、T3时的HR与B组比较P均<0.05。两组T1、T2、T3时的BIS值与T0时比较,P均<0.05.A组与B组插管后使用麻黄素分别为3,17例,应用阿托品分别为6,15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泵入右美托咪啶0.05ug/kg.min能有效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有利于维持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程南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气管插管老年人血流动力学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观察和评价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及全凭静脉麻醉(TIVA)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4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SEA组和TIVA组两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入手术室时(基础值,t0)、改变体位为俯卧位或半侧卧位时(t1)、切皮时(t2)、出手术室时(t3),以及CSEA组腰部麻醉后15min时(tSA 15min)和TIVA组气管插管时(ti)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观察麻醉效果、输液量、术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CSEA组局麻药用量、手术时间、手术期间或出室时患者不适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等。结果 t0时两组血压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患者在t1、t2、t3时的SBP、DBP和MAP均低于t0(P<0.05),t1和t3时的HR高于t0(P<0.05);TIVA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SBP、DBP、MAP和HR均低于t0(P<0.05),但t3时的SBP、DBP和MAP均高于t0(P<0.05)。t1和t2时CSEA组SBP和HR均高于TIVA组,而t3时CSEA组SBP和DBP均低于TIVA组(P<0.05)。术后CSEA患者不适发生率为6.3%,低于TIVA组的25.0%(P<0.05)。结论 CSEA和TIVA均可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CSEA术中舒适度低,但术后舒适度更高;结石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情况好的患者采用CSEA可能较好,反之采用全身麻醉可能较好。
罗中兵张燕辉宋晓阳阮剑辉程南秦明哲谈世刚陶军
关键词:麻醉肾造口术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全凭静脉麻醉
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罗中兵张燕辉杨俊哲程南逯丹丹季楠陶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利多卡因
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阮剑辉程南夏中元
关键词:二异丙酚颅内动脉瘤靶控输注麻醉诱导介入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