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科和介入复合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初步经验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评估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可行性,总结初步的治疗经验。方法:2014-04至2016-03,连续在我院接受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15例,男性13例,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0±3.9)年。所有患者先在胸腔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和Marshall韧带离断;然后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左心房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胸腔镜外科消融线进行强化或修饰消融,确保双向阻滞,同时消融左心房嵴部、二尖瓣峡部,部分患者消融左心房前壁和三尖瓣峡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患者术毕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手术并发症。15例患者平均随访(12.1±11.5)个月。2例转复窦性心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心房扑动再次介入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总体治疗成功率86.7%(13/15),均未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郑哲姚焰李浩杰吴灵敏高歌陈刚郑黎晖王小啟侯剑锋畅怡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胸腔镜
-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 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顾成圻华伟张澍
- 关键词:房间隔穿刺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 陈刚张奎俊陈新姚焰马坚楚建民方丕华贾玉和王方正张澍
-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预防措施
-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法治疗心脏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7例心脏介入操作术后出现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5±11.4)岁。首先利用超声定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体、瘤体颈部和供应动脉位置,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18号穿刺针,穿刺进入瘤体中心并且抽吸瘤体内血液,同时由助手采用人工方法压迫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颈部和瘤体,阻断供应动脉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之间的交通。压迫时间为15 min,之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嘱患者平卧12 h,保持患侧下肢平直。术后24 h和1个月均复查下肢血管超声。结果:24例(88.9%)患者一次抽吸压迫成功;2例(7.4%)患者第一次抽吸压迫后瘤体未完全闭塞,给予再次抽吸压迫后成功;1例(3.7%)患者因合并股动静脉瘘,抽吸压迫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腔未完全闭合,但瘤体较压迫前明显缩小。总体治疗成功率为96.3%(26/27例)。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
- 陈刚郑黎晖吴灵敏张澍姚焰
- 关键词:血肿
- 常规心电图对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中最常见两种类型--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作用.方法对206例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QRS<0.11 s,心室率>120次/min)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分析139例患者的心电图,从中归纳出1个12导联心电图算法(algorithm).第二部分前瞻性分析了67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检测这一算法的准确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和旁路位置均由成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确定.结果 5项心电图指标对区分这两种心动过速类型有意义.对于AVNRT有预测作用的为伪r′波(V1导联,敏感性53%、特异性96%),伪S波(Ⅱ、Ⅲ、aVF导联,敏感性21%、特异性100%).对于AVRT有预测作用的为逆传P波(敏感性89%、特异性68%),RP间期>70 ms(敏感性90%、特异性91%),及ST段改变.ST段改变归纳出3个联合指标,分别为:V4、V5导联ST段同时下降≥2 mm(敏感性24%、特异性94%);V5、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敏感性41%、特异性81%);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和aVR导联ST段抬高≥1 mm同时出现(敏感性30%、特异性85%).V1导联逆传P波极性对于旁路的初步定位有帮助,左侧旁路大多为直立、双向或平坦的逆传P波,右侧旁路大多为倒置的逆传P波.12导联心电图算法对心动过速机制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5%和82%.对于AVRT旁路位置的正确判断率为75%~86%.在3个联合指标中,V5、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的鉴别作用最佳.结论心电图算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鉴别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的机制,并且可以对旁路初步定位.
- 陈刚王方正姚焰陈柯萍张澍陈新
- 关键词:心电图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ST段T波倒置
-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常见的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类型,其主要发生机制为左束支浦肯野分支内或邻近区域的折返.本文通过较大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对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患者235例,年龄6~ 79(30.2±11.9)岁.所有患者都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235例患者中,男184例(78.3%),女51例(21.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女性为6~60(28.0±15.1)岁,男性为10~79(30.8±14.0)岁(P=0.25).女性多见于10~ 30岁,男性多见于10~40岁.235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其中有10例患者(4.3%)出现过1次或1次以上的黑矇,9例患者(3.8%)出现过晕厥症状.出现黑嚎和/或晕厥的患者比例为8.1%.235例患者中,111例(47%)患者在入院前,曾经在外院或本院接受过1种或1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均不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或减少室速的发生次数.结论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患者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对这一差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诊疗和预后.
- 陈刚侯炳波姚焰张奎俊王方正张澍
-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性别年龄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应用初步经验三例被引量:34
- 2013年
-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寒等弊端。
- 姚焰吴灵敏侯炳波丁立刚陈刚林逸贤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
- 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不同射频消融策略的X线曝光剂量,探索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3年6月至10月156例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PSVT患者,根据术者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优化后的低剂量透视条件.A组74例,为常规X线透视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B组8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结合X线透视进行射频消融,术中缩小X线透视窗.记录患者的累积入射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透视时间并换算单位时间放射剂量.结果 A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22.0(12.0 ~34.0)mGy,130.0(66.7~237.7)μGym^2,16.3(11.1 ~26.0)min.B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6.5(3.0~12.2)mGy,39.5 (20.8 ~ 76.5)μGym^2,6.2(3.5~9.1)min.与A组相比,B组在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上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校正透视时间后,A、B两组累积入射剂量比率分别为1.13(0.81~1.98) mGy/min,1.11 (0.67~1.77) mGy/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剂量面积乘积比率分别为8.85 (5.91 ~ 12.76) μGym^2/min,6.23(3.93 ~10.04) μGym^2/min,B组明显低于A组(P=0.007).结论 采用三维电场导航系统并缩小X线透视窗,可以明显减少PSVT术中X线曝光剂量.
- 侯炳波姚焰张奎俊陈刚吴灵敏张澍
- 关键词:X射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 压力感知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非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观察左心房不同部位的导管贴靠情况并了解其对消融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共纳入2014年3月至5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3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10.6)岁,其中15例阵发性房颤,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在关闭压力显示窗口下由同一名熟练消融术者在左心房15个部位(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上、中、下段;顶部-左上肺静脉口、正中、顶部-右上肺静脉口;左上-下肺静脉间后壁、右上-下肺静脉间前、后壁;二尖瓣峡部游离壁上、中、下段、间隔峡部上、中、下段)进行贴靠,操作者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时记录导管-心房接触力(contactforce,CF).CF<10g为贴靠不佳,10g~<40g为贴靠良好,≥40g为过度贴靠.结果在2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45个点,CF中位数为25g(Q3:10~23g),其中,贴靠不佳、贴靠良好、过度贴靠的点分别为85个(24.6%)、241个(69.9%)、19个(5.5%).贴靠不佳的位置最常见于嵴部上、中、下段,其CF分别为7g(Q1-Q3:3~12g)、8g(Q1-Q3:4~12g)及10g(Q1-Q3:4~22g),贴靠不佳的点分别占56.5%(13/23)、52.2%(12/23)及47.8%(11/23).过度贴靠的位置最常见于顶部-右上肺静脉口、间隔峡部上、中段,其CF分别为27g(Q1-Q3:17~32g)、26g(Q1-Q3:13~37g)及23g(Q1-Q3:20~30g),过度贴靠的点分别占17.4%(4/23)、21.7%(5/23)及17.4%(4/23).结论在传统消融方法下,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是导管贴靠最困难的位点,可能为房颤复发的重要原因,而右侧肺静脉口周围则易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压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 乔宇姚焰吴灵敏侯炳波陈刚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接触力
- 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逆P在旁道定位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逆传P波(逆P)在旁道定位中的价值。方法两位观察者独立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成功(RFCA)的139例窄QRS波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ECG),总结71例AVRT的逆P特点。结果(1)组间及组内对逆P的判断符合率为:80%及83%。(2)逆P在V1导联的极性观察:将旁道分为左侧旁道及右侧旁道两种情况时,左侧旁道中逆P倒置占11%,双向或水平占23%,直立占47%;右侧旁道中逆P倒置占11%,双向或水平占4%,直立占4%。其中逆P在V1导联负向时判断为右侧旁道的灵敏度为60%,特异性86.04%,逆P在V1正向或水平及双向时定位为左侧旁道的灵敏度为90.24%,特异性50%。(3)逆P极性在除了V1的其它导联中无统计学意义;V1导联有18份ECG不能判定P极性占25%。结论V1导联逆P的极性是左右房室旁道鉴别的重要客观指标。*
- 常荣陈刚王方正
- 关键词: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