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炳波

作品数:29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消融
  • 8篇血管
  • 7篇心肌
  • 6篇导管
  • 6篇导管消融
  • 6篇心房
  • 6篇心律
  • 6篇心律失常
  • 6篇室性
  • 6篇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房颤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右室
  • 4篇左心
  • 4篇基因
  • 4篇骨髓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厦门大学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大同市第三人...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29篇侯炳波
  • 18篇姚焰
  • 16篇张澍
  • 13篇吴灵敏
  • 6篇郑黎晖
  • 6篇丁立刚
  • 6篇陈刚
  • 6篇王挹青
  • 5篇乔宇
  • 5篇张奎俊
  • 4篇包镜汝
  • 4篇郭金锐
  • 3篇孙巍
  • 3篇陈刚
  • 3篇张鹏
  • 3篇王淼
  • 2篇王继征
  • 2篇陈文生
  • 2篇郭晋村
  • 2篇华伟

传媒

  • 9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应用初步经验三例被引量:34
2013年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寒等弊端。
姚焰吴灵敏侯炳波丁立刚陈刚林逸贤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
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不同射频消融策略的X线曝光剂量,探索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3年6月至10月156例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PSVT患者,根据术者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优化后的低剂量透视条件.A组74例,为常规X线透视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B组8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结合X线透视进行射频消融,术中缩小X线透视窗.记录患者的累积入射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透视时间并换算单位时间放射剂量.结果 A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22.0(12.0 ~34.0)mGy,130.0(66.7~237.7)μGym^2,16.3(11.1 ~26.0)min.B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6.5(3.0~12.2)mGy,39.5 (20.8 ~ 76.5)μGym^2,6.2(3.5~9.1)min.与A组相比,B组在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上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校正透视时间后,A、B两组累积入射剂量比率分别为1.13(0.81~1.98) mGy/min,1.11 (0.67~1.77) mGy/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剂量面积乘积比率分别为8.85 (5.91 ~ 12.76) μGym^2/min,6.23(3.93 ~10.04) μGym^2/min,B组明显低于A组(P=0.007).结论 采用三维电场导航系统并缩小X线透视窗,可以明显减少PSVT术中X线曝光剂量.
侯炳波姚焰张奎俊陈刚吴灵敏张澍
关键词:X射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组合铅屏在电生理介入诊疗中对术者的防护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X线透视仍然是目前电生理检查及治疗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技术。本研究旨在评估组合悬挂式铅屏和滑轮可移动式铅屏对电生理介入术者的防护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单一术者实施电生理介入治疗的117例患者,在使用防护铅屏和未使用防护铅屏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右前斜30°、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术者左侧胸部水平的辐射剂量率,同时记录每例患者剂量表面乘积和累及皮肤表面入射剂量。结果使用组合铅屏防护后,右前斜30°、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分别从(14.8±4.8) mSv/h、(26.9±15.6) mSv/h、(72.7±13.4) mSv/h和(131.4±75.5) mSv/h降低至(0.8±0.7) mSv/h、(2.4±0.7) mSv/h、(2.0±1.3) mSv/h和(2.6±1.6) mSv/h(P<0.001)。不同体质指数(BMI)亚组中,高BMI组(BMI≥25.0)在未使用组合铅屏防护时在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BMI<25.0)患者(P<0.001),使用组合铅屏防护后两组在各个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合铅屏在电生理介入治疗操作中可有效降低电生理介入术者的辐射剂量,是实用的个人防护措施。
孙巍郑黎晖姚焰张奎俊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张澍
传统导管贴靠标准对导管-心房接触力的影响
目的:导管贴靠不良导致无法形成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了解采用传统的贴靠标准能否达到良好导管-心房贴靠。方法:本研究纳入2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男性...
乔宇吴灵敏侯炳波姚焰张澍
关键词:房颤患者接触力
血管生成素-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包装带有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iopoeitin-1,Ang-1)基因之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后,进一步检测Ang-1表达,获得...
侯炳波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
文献传递
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的5年随访结果
目的: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
吴灵敏侯炳波姚焰郑黎晖张奎俊张澍
Rhythmia系统指导心房颤动/扑动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消融一例
2022年
患者男性,88岁,因心房颤动/扑动射频消融术后发作无休止房性心动过速在Rhythmia系统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术中激动标测提示为双环折返,一条围绕前壁疤痕及二尖瓣折返,另外一条围绕前壁、左侧肺静脉、二尖瓣峡部与顶部折返,其中前壁缓慢传导区和二尖瓣峡部间隙为共同关键区域,于前壁缓慢传导区域消融达到电隔离,终止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
李枚娟侯炳波黄森高峰黄卫斌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对初学者进行培训和学习曲线研究.方法: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窦电极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三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一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同样完成3...
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华伟张澍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顾成圻华伟张澍
关键词:房间隔穿刺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孙巍郑黎晖郑黎晖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