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文琳

作品数:19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福斯特
  • 3篇印度之行
  • 3篇小说
  • 3篇《印度之行》
  • 2篇读解
  • 2篇性别
  • 2篇叙事
  • 2篇樱桃
  • 2篇身份
  • 2篇温特森
  • 2篇《莫瑞斯》
  • 2篇《最漫长的旅...
  • 2篇E.M.福斯...
  • 1篇代名词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解读
  • 1篇性别身份
  • 1篇叙事话语
  • 1篇叙事结构

机构

  • 14篇重庆师范大学
  • 5篇重庆师范学院

作者

  • 19篇骆文琳
  • 1篇阳利

传媒

  • 3篇中北大学学报...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忻州师范学院...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译林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西昌农业高等...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英语教师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部女同性恋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交织的文本被引量:8
2009年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生长在五旬福音教派家庭中的女主人公詹尼特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拒绝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后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温特森在小说中大胆地运用各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融圣经故事、中世纪浪漫传奇、童话寓言于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颠覆男权中心社会、反抗异性恋霸权的激进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
骆文琳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浅析否定词及否定句对《印度之行》主题的帮助被引量:2
2002年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反映人与人之间隔膜、分裂的小说。从否定句和否定词的角度分析它们的涵义 ,揭示它们在渲染气氛。
骆文琳
关键词:否定词否定句福斯特
性别的烦恼——杰基·凯《小号》身份解析
2010年
杰基·凯1998年发表的同性恋小说《小号》获得卫报小说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候选提名。小说回顾了一名黑人女性通过易装,成功地扮演了丈夫、父亲和爵士乐小号手的角色。《小号》不仅是一个社会性别表演的文本,也是用"躯体"写作,书写女性经验、解构和颠覆父权、反抗制度化的性别二分对立模式的女性主义之作。它告诉了我们:性别不是所"是"(being),而是所"做"(doing)。性别身份是主体通过一系列模仿和学习建构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主要探讨约瑟的跨性别生活对妻子的性别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她拒绝社会的女同性恋标签,坚称婚姻的正常,另一方面她又难以逃脱真相的尴尬。
骆文琳
关键词:社会性别
图像叙事及其性别意义——温特森小说《给樱桃以性别》的身份主题读解
2016年
《给樱桃以性别》是一部典型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将历史、现实、未来合为一体,对爱情、欲望、性别身份、历史、时空等现代主题进行了哲理性探讨的文本。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分析小说中呈现的图像符号及其意义,能够揭示它们对传统性别身份的解构以及温特森通过视觉形象对身份主题的艺术性表达,从而取得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互文效果。
骆文琳
关键词:叙事结构图像叙事
温特森《激情》的跨文类实践与性别越界
2017年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温特森在《激情》中以拿破仑政权的兴衰为历史背景,把象征主义、寓言讽喻和丰富的视觉意象结合在一起,编织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而富于幻想的故事。小说通过线性历史叙述与幻想故事两种叙事模式的交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后现代式重写、酷儿身体的乌托邦塑造,戏谑了历史叙事,书写了多元流动的女性欲望,揭示了温特森跨越男/女、异性恋/同性恋的疆界藩篱的酷儿意识。
骆文琳
关键词:温特森
《最漫长的旅程》:福斯特对同性恋欲望的隐匿书写
2009年
国内对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于福斯特对同性恋关系的隐蔽书写使得大多数人误读了贯穿于他大部分作品中的男男"连接"的真实含义。本文从同性恋的视角拟对他的自传体小说《最漫长的旅程》进行解读,发掘出隐藏在异性恋关系和男男友谊中的同性恋欲望和关系,从而对作家倡导的"唯有联结"的思想有更正确的认识。
骆文琳
关键词: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
福斯特小说中的婚姻与人际关系被引量:5
2003年
福斯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对婚姻和人际关系的独特看法。通过对他几部主要小说中婚恋情节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到作家对婚姻的质疑和对婚姻之外的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为建立友好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骆文琳
关键词:福斯特小说婚姻人际关系
漫长的旅程 注定的悲剧——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最漫长的旅程》里基·艾略特的命运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福斯特的自传体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主人公里基的人生轨迹进行剖析,里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父爱的缺失和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了他对自我的迷失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丧失。他对逝去母亲的依恋和病态的想像与混淆使他无法认同自我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如剑桥、妻子和兄弟都幻想成了母亲的化身。他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母亲的生命线的延续。他对母亲的回归被证明是一次最乏味最漫长的旅程,其结果唯有自我消亡。
骆文琳
关键词:《最漫长的旅程》
流动的身体 想象的家园——杰基·凯小说《小号》的身份归属读解被引量:2
2017年
作为女同性恋、苏格兰黑人,有一段被白人收养的经历,苏格兰诗人兼小说家杰琪·凯经历的文化移位和所遭遇的种族、性别及政治歧视,使她对苏格兰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她的诗歌表达了对苏格兰合法身份的捍卫以及被边缘化的困惑。她的首部小说《小号》出版于1998年,该小说探讨了家园、文化、性别的归属问题,强调主体身份的流动性,揭示了血缘关系、文化和种族传统的复杂性,指出可以借助于想象和记忆来塑造个人历史,最终建立起心灵的家园。
骆文琳
关键词:记忆
《莫瑞斯》中的同性恋主题与文化阐释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骆文琳
关键词:福斯特男性气质同性恋性别身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