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专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9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合适的转铁蛋白饱和度有助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持续达标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持续不达标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1月在北医三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透析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半年血红蛋白及生化检验指标至2011年7月,男性62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3±13岁,每月检测血常规,每3月检测1次血清铁,总铁综合力并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目标值范围定为:110-125 g/L。根据随访开始半年期间血红蛋白检测的每一个Hb值分为2组:持续达标组:观察期Hb检测值均在目标范围,非持续达标组。结果:在随访半年期间持续Hb达标组19例,各种非持续达标组94例。持续达标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性(每个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数的标准差)明显低于其他非持续达标组(3.9±1.4比6.7±3.8,P〈0.01),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高于其他非持续达标组(32.8%±15.8%比24.4%±7.9%,t=-2.209,P=0.035)。结论合理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平均值32.8%)有助于血液透析患者维持血红蛋白持续达标。
- 庞欣欣张丽洁张枫朱宁崔专杨文领毕淑红张爱华范敏华
- 关键词:血液透析转铁蛋白饱和度
- 血液透析患者IL-6及TNF-α和左旋卡尼汀水平的测定及意义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IL -6、TNF -α和左旋卡尼汀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 3 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 ,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 ,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以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 <3 5umol/L为判断左旋卡尼汀缺乏的标准 ,血液透析患者左旋卡尼汀缺乏的发生率 85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左旋卡尼汀水平与IL -6和TNF -α水平无显著相关 ;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较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而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左旋卡尼汀水平降低 。
- 张爱华范敏华朱宁崔专阿拉塔谢道银
- 关键词:血液透析IL-6TNF-Α左旋卡尼汀动脉粥样硬化
- IgA肾病患者的肾脏存活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脏生存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北医三院肾内科肾活检确诊且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改变,以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为随访终点,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入选的206例IgA肾病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0.8±44.7)个月,有28例(13.6%)进入EDRD,患者1、5、10和15年的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5.1%、69.7%和50.9%。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肾活检时高血压(P<0.001)、血肌酐>132.6μmol/L(P<0.001)、尿蛋白>1.5g/d(P<0.001)、低白蛋白血症(P<0.01)、Lee氏病理分级(P<0.001)、节段性肾小球硬化(P<0.001)、小动脉病变(P<0.001)是患者肾脏存活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肾活检时血肌酐(RR=1.02,95%CI1.01~1.03)、尿蛋白(RR=1.16,95%CI1.02~1.33)和Lee氏病理分级(RR=2.91,95%CI1.78~4.77)是IgA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gA肾病患15年后约半数可能进入ESRD,尿蛋白、血肌酐及Lee氏病理分级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崔专王悦范敏华
- 关键词:IGA肾病预后病理
- 合理的高水平转铁蛋白饱和度有助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持续达标
- 目的 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持续达标及不达标的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 收集2011年1月在北医三院肾内科血透室透析的116 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半年至2011年6月,男性62 例,女性64 例,平均年龄 6...
- 张爱华张丽洁庞欣欣崔专张枫朱宁苏春燕范敏华
- 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和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关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和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及化验资料完整者116例,随访从2011年7月--2013年12月结束。男性62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3±13岁,随访记录至2013年12月时上述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以及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评估计算每位患者入选前半年血红蛋白的变异性(用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系数=血红蛋白标准差(SD)/平均数×100%来计算)与心脑血管事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以及死亡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每位患者计算Charlson合并症评分。结果随访过程中全因死亡19例,心血管死亡9例,26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1例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行手术治疗好转,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红蛋白变异系数大于6.2%及血清白蛋白小于38.1g/L其心脑血管事件及内瘘堵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变异系数〉6.2%、血清白蛋白〈38.1g/L,Charlson合并症评分是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内瘘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性和低蛋白血症是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丽洁张爱华朱宁崔专田信奎庄震张枫苏春燕范敏华
-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脑血管事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 住院患者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分析被引量:43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近年来住院患者中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流行病学、病因学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994年 1月— 2 0 0 4年 3月近 10年出院病例中诊断有 ARF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年龄、性别、获得性、发病科室以及病因或诱因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共搜集 ARF病例 2 11例 ,占同期住院患者的 0 .12 % ,逐年比较呈增高趋势 ;男性占 5 9.7% ,女性占 4 0 .3% ;发病年龄呈现 35~ 4 5岁和 6 0~ 80岁两个高峰 ;84 .4 % (178/ 2 11例 )患者既往无肾脏病史 ,39.8% (84 / 2 11例 )为明确的医院获得性ARF(HA ARF)患者 ,HA ARF同期患者的构成比在 2 0 0 0年后显著增高 (P<0 .0 5 ) ,内、外科ARF患者比例约为 3∶ 2 ,2 0 0 0年后后者所占构成比显著增加 (P<0 .0 5 ) ,尤其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SICU )患者发病率增加 1.89倍。药物、感染和手术是 ARF的主要诱因 ,6 1例 (占 2 8.9% )、4 6例 (占 2 1.8% )和 4 1例 (占 19.4 % )患者 ARF的发病分别与之相关。肾前性 ARF 4 1例 (占 19.4 % ) ;肾性 ARF15 6例 (占 73.9% ) ,其中 72例 (占4 6 .2 % )是由明确的肾前性 ARF发展而来 ;急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占 85 .9% (134/ 15 6例 ) ;肾后性 ARF14例(占 6 .6 % )。结论 近 10年来 。
- 王悦崔专范敏华
- 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流行病学病因学ARF
- 质谱分析联合免疫吸附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的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 探索质谱分析和免疫吸附结合来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新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的有效性.方法 采集20例活动期SLE患者(SLE组)免疫吸附(苯丙氨酸吸附柱和DNA吸附柱)前后的血清、10例非活动期SLE患者(本病对照组)、1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10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他病对照组)以及2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与处理和活化后的壳聚糖铜衍生物纳米材料共同孵育.吸附后的纳米材料和质谱仪分析所用基质混合点板,用Axima-CFR plu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离子源(MALDI)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TOF)分析得到谱图.经软件分析找出SLE组吸附前存在而吸附后消失的峰(目标质核比峰),将该目标峰在健康对照组中进行验证,找出对照组不存在的目标质核比峰即为SLE的特异峰,再将该特异峰在其他2个对照组中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结果 研究共发现3个SLE特异峰蛋白,即在吸附前大量存在、在吸附后消失并且在健康对照组中不存在的质核比峰:3136、3264和3326.这些特异峰蛋白在其他2个对照组中均不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10 000)均显著小于目前临床检测的SLE血清异常免疫成分如补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的相对分子质量(〉50 000),因此很有可能即为本研究寻找的新的SLE血清标志物.结论 质谱分析结合免疫吸附能够有效发现新的SLE血清学标记物,有利于在健康人群中筛选鉴别出活动期SLE患者.
- 邓晓莉钟丽君邹霞娟赵金霞刘湘源王悦崔专孙琳刘蕊姚中强张碧莹
- 关键词:红斑狼疮生物标记物免疫吸附技术
- 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
-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急性肾功能衰竭(hospotal-acquired ARF,HA-ARF)与社区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community-acquired ARF,CH-ARF)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和预后等方面的不同及其相...
- 崔专王悦范敏华
- 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社区获得性医院获得性
- 文献传递
- 不同补铁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口服铁剂改为静脉铁剂前后贫血、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7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服速立菲0.6g/d、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9 000-12 000)IU/w 2年半以上,血红蛋白(Hb)仍低于100g/L,改为静脉点滴科莫非或森铁能100mg(每次透析时)至预计总缺铁量,然后每2-3周静脉点滴100mg维持24个月以上,如果Hb大于130g/L减1/4 rHuEPO用量,回顾分析口服治疗和静脉治疗初、12个月和24个月连续3个月患者Hb、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铁蛋白(SF)、rHuEPO用量,以及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口服治疗2年中,患者平均rHuEPO用量(9863±655)IU/w,Hb(95.60±9.74)g/L,TSAT(15.30±2.45)%,治疗初、12个月、2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改用静脉铁剂后2年中,患者平均rHuEPO用量减少至(7416±437)IU/w, Hb上升至(122.60±11.60)g/L, TSAT上升至(31.30±3.35)%,与口服铁剂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其中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较治疗初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24个月较12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TNFa在口服或静脉补铁期间、改用静脉铁剂前后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 MDA在口服铁剂期间变化无显著性,平均值(7.83±4.85)ng/ml,改为静脉铁剂后上升至(13.42±7.15) ng/ml (P<0.05),其中治疗12个月较治疗初显著升高(P<0.05),24个月较12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 >0.05)。SF在改用静脉铁剂前后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口服铁改为静脉铁2年后贫血纠正,铁缺乏改善,炎症反应无明显变化,氧化应激反应加重。
- 王悦阿拉塔崔专史钧宝杨文领王松张爱华郑丹侠朱宁范敏华
- 关键词:透析患者铁剂炎症状态过氧化反应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牙周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牙周健康状况,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牙周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与预防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1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其牙周健康状况,并根据牙周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牙周病组(A组,368例)和中、重度牙周病组(B组,56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牙周病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1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牙周健康者208例(18.20%)、轻度牙周病患者368例(32.20%),中度牙周病患者392例(34.30%),重度牙周病患者175例(15.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体重、吸烟、口腔定期护理、每日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长、是否合并糖尿病、透析时间、透析频率以及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透析频率以及合并糖尿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牙周病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对于透析时间较长、透析频率频繁以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密切注意,对患者的牙周卫生给予合理指导,避免其牙周病病情加重。
- 李晓丽崔专丁芳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牙周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