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颖
- 作品数:55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检查,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和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病变组织中主要为中心细胞样和中心母细胞样形态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LCA、CD20、CD79α、lambda(),Ki-67阳性率为80%。电镜下肿瘤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体积较大,核大呈卵圆形,异染色质较多、边集,胞质内细胞器较少。结论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淋巴瘤很少见,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 王晓敏任力岳颖郑吉春刘明
- 关键词:子宫内膜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
- HPV感染患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及组织活检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评估HPV检测、液基细胞学及阴道镜下组织活检在宫颈病变普查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对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病人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细胞学阳性者进行HPV检测,并对其中HPV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分析我院门诊HPV感染患者宫颈病变的发病情况。结果:我院门诊就诊患者HPV的感染率为8.03%(846/10542),HPV阳性患者细胞学LSIL以上阳性率为66.1%(559/846),组织学CINⅠ以上阳性率为72.6%(614/846),两者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颈病变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即年龄31~40岁为发病高峰。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HPV高危型以HPV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液基细胞学检查辅以HPV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
- 任力侯朝晖毛志远李德昌岳颖
- 关键词:细胞学检查宫颈病变
- 富于脂质的乳腺导管原位癌1例
- 2012年
- 患者女性,80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伴疼痛1周。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位于同一水平;乳房皮肤未见橘皮样改变及红肿,浅表静脉无扩张;左乳外上象限近乳晕处可扪及大小约为1cm×1 cm的肿物,质地中等,活动欠佳。遂切除全部肿物送病检。
- 岳颖李德昌任力
- 关键词:脂质乳腺导管原位癌
- 原发性前列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原发性前列腺SFT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会阴部胀痛不适。镜下形态多变,由不同比例的梭形和卵圆形肿瘤细胞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伴细胞稀少区和细胞丰富区交替分布,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vimentin、bcl-2和CD99(+),desmin、S-100、CD117、CK、p53、SMA和ER(-)。结论 SFT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其大部分为良性。原发于前列腺的肿瘤罕见,应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肿瘤一般可以完整手术切除,但必须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 赵久飞任力李德昌岳颖郑吉春
- 关键词:前列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诊断
- 鼻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LG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例鼻部PLGA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LG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女各半。受累部位单侧鼻腔2例,双侧鼻腔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和鼻出血,或伴流涕和嗅觉减退。光镜下肿瘤呈现细胞形态单一,组织结构多样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S-100、SMA、Vim阳性,部分病例EMA和CEA阳性,而p63和GFAP阴性。结论: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非常罕见,具有和小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非常重要,免疫组化Vim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 岳颖李德昌任力朱建平
- 关键词: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 膀胱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鉴别诊断。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透射电镜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国外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肿瘤位于膀胱黏膜下,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排列,具有一定异型性,部分为透亮型,部分为小细胞型,靠近边缘的肿瘤细胞呈梭形伴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HMB45、Melan-A、S-100和p53(+),Ki-67>40%,CK5/6、CK18、CK8、CK7均(-)。电镜检查:肿瘤细胞排列松散,核异型性明显,核膜凹突不平,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部分肿瘤细胞内有较多的核糖体。结论膀胱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组织来源尚存争议,可能起源于异位的或胚胎残留的黑色素细胞、正常尿路上皮内的嗜银细胞或尿路上皮的化生。
- 任力王萍毛志远岳颖李德昌
- 关键词:膀胱黑色素瘤临床病理
- 淋巴管癌栓检测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和HE染色对乳腺癌淋巴管癌栓的检出率以及D2-40阳性的淋巴管癌栓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10例浸润性乳腺癌,分别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D2-40、CD31、CD34、p63染色;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HE染色的淋巴管癌栓检出率为15.5%,假阳性率为2.8%,假阴性率为23.6%;而应用D2-40标记的淋巴管癌栓检出率为36.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淋巴管癌栓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低表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与PR、HER-2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克隆抗体D2-40是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与HE染色相比能显著提高淋巴管癌栓的检出率。
- 袁凤霞任力毛志远李德昌岳颖阚秀
- 关键词:乳腺癌D2-40
- 纵膈异位胰腺1例并文献复习
- 2012年
- 目的:探讨纵隔异位胰腺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发生于纵隔的异位胰腺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27岁,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难。光镜下可见胰腺导管及腺泡为病变的单一组成成分,细胞分化良好,没有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和AACT阳性;CgA、Syn、Calretinin、TTF-1和CEA阴性。结论:纵隔异位胰腺十分罕见,需充分取材并排除畸胎瘤的可能,方可诊断。当年轻患者在纵膈发现巨大囊肿,又无明显症状,应该考虑异位胰腺。
- 岳颖李德昌任力熊梅
- 关键词:纵膈异位胰腺
- DNA倍体分析应用于甲状旁腺癌病理诊断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对1例甲状旁腺癌患者进行病史回顾、组织学形态观察、免疫组化及DNA倍体分析综合研究并随访。结果:同甲状旁腺腺瘤相比,甲状旁腺癌患者的病史无特异性,镜下可见甲状旁腺癌区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yclinD1、Ki-67约10%,DNA倍体分析可见异倍体峰值。结论: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相似,多有骨和肾的病变,镜下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具有独特特征,DNA倍体分析有助于其诊断。
- 郑吉春任力李德昌岳颖李炜王晓敏赵久飞
- 关键词:DNA倍体分析甲状旁腺癌病理诊断
-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治的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黑便和贫血。光镜下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中见弥漫浸润的小圆细胞,细胞胞浆较丰富,核仁明显,部分细胞的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M elan-A和S-100阳性;CK(AE1/AE3)、LCA、Syn和CgA阴性。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阳性。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更差,没有找到原发灶不能肯定肿瘤是原发。
- 岳颖任力李德昌毛志远
- 关键词:小肠肿瘤恶性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