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军
- 作品数:24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122对冠脉微循环障碍大鼠心功能的保护机制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miR-122介导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Nrf2/ARE)信号通路对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大鼠的心功能保护作用,为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治提供分子依据。方法2022年1—12月选取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和试验组。采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双尾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NC组大鼠miR-12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3.950、4.378,P<0.01),心肌损伤增加,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0.848、19.393,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4.559、3.887,P<0.01),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pichlorohydrin-associated protein-1,Keap1)及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12.241、6.497、5.240;4.241、13.157、5.117,P<0.01);与模型组和NC组相比,试验组大鼠miR-12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5.231、6.113,P<0.01),心肌损伤降低,血清MD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11.431、9.860,P<0.05),SOD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2.734、2.271,P<0.05),Nrf2、Keap1及NQ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11.189、9.462、6.351;5.268、12.957、6.247,P<0.01)。结论下调miR-122表达水平可降低冠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信号通路Nrf2/ARE的激活有关。
- 栾绍华张磊杨超刘津军王学超程晓丹王媛媛
- 关键词:MIR-122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肌损伤氧化应激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微循环障碍大鼠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微循环障碍大鼠心功能的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用自体微血栓法致大鼠冠脉微血管堵塞,造成微循环障碍。采用冠脉压力温度测量导丝检测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心脏超声检测左室短轴缩短率(FS),颈动脉心室内插管法评估大鼠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的含量,比较两组大鼠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将造模成功的14只微循环障碍大鼠按照TNF-α的含量分为高炎组(≥170pg/ml,n=7)和低炎组(<170pg/ml,n=7),比较两组大鼠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MR明显增加(P<0.05),FS明显降低(P<0.05),LVSP显著降低(P<0.01),而LVEDP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血清TNF-α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炎组FS和LVSP较低炎组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LVEDP显著升高(P<0.05)。结论:冠状微循环障碍大鼠心功能受损与TNF-α水平升高有关。
- 栾绍华张磊杨超韩爱子刘津军
- 关键词:微循环障碍心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
- 辅酶Q1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辅酶Q10(CoQ1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CoQ10组(CoQ10组)、模型组(Model组)及模型+CoQ10组(Model+CoQ10组),sham组和CoQ10组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只穿线不结扎,Model组和Model+CoQ10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手术法构建MI/R模型,造模后,Model+CoQ10组和CoQ10组大鼠肌肉注射CoQ10[10 mg/(kg·d)]、sham组和Model组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7 d;记录第7天时各组大鼠心率,并抽取各组大鼠血液5 mL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计算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及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分子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IV(COX IV)、Beclin-1、p62及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形态学变化及自噬小体数量。结果:造模第7天时,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血清LDH、CK、cTnI及心肌梗死面积均值均明显增加,心率明显降低(P<0.01),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加,心肌组织COX IV、LC3、Beclin-1表达明显增加,p62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自噬小体数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Model+CoQ10组大鼠血清LDH、CK、cTnI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均值均明显降低,心率均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间隙减小,心肌组织COX IV、LC3及Beclin-1表达明显降低,p62表达明显增加(P<0.05或P<0.01),自噬小体数量减少。结论:CoQ10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而改善大鼠MI/R。
- 李辉张一娇刘津军卢静孙莹莹李燕燕
- 关键词:自噬辅酶Q10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
- 慢性心力衰竭院内感染病原菌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CHF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9月中心医院及开发区分院收治的39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HF患者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将其分为观察组(感染患者41例)和对照组(未感染患者349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分析CHF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CHF患者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0.51%(41/39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9例(46.34%)和泌尿道12(29.27%)为主;前三位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4株(29.79%)、大肠埃希菌11株(23.40%)和肺炎克雷伯菌8株(17.02%);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均具有药物敏感性;年龄≥60岁(OR=2.26,P〈0.05)、住院时间≥2两个月(OR=5.12,P〈0.05)、有侵袭性操作(OR=7.45,P〈0.05)、病程长(OR=4.36,P〈0.05)是CHF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CHF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住院时间≥2个月、侵袭性操作及病程〉5年是CHF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当针对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药敏实验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对策,有效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张建华李辉赵慧英田洪森刘津军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医院感染病原菌
- 乌拉地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患者心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AMI—PCI)后无复流患者心肌灌注分级(MBG)、左心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43例首次AMI—PCI后无复流患者被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2例)和无复流对照组(21例)。从症状开始至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6.25±2.37)h。均于PCI后即刻以硝酸甘油200μg冠脉内注入以排除冠脉痉挛。10min后乌拉地尔组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5mg,无复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余治疗相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治疗后1周和6个月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乌拉地尔组和对照组PCI后即刻MBG分别为(0.77±0.31)级和(0.77±0.28)级。乌拉地尔组患者在治疗后10minMBG显著增加,为(2.37±0.27)级(P〈0.05);与对照组比较,乌拉地尔组6个月时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WMS和左室舒张期末压明显降低;核素心室造影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等明显升高;相位分析显示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相角程(PS)、半高宽(FwHM)和峰相位标准差(PSD)亦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冠脉内注射乌拉地尔可明显改善AMI—PCI后无复流患者MBG、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左室收缩同步性。
- 陈金良傅向华姜云发范卫泽谷新顺刘津军耿巍
- 关键词:心肌梗死乌拉地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 血府逐瘀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心肌酶谱及LVEF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血府逐瘀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心肌酶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38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9例。两组均进行PCI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病人LVEF等心功能指标、心肌酶谱指标、炎性因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CK)、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白细胞介素-33(IL-3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4%与1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AMI病人PCI术后有良好治疗效果,可改善LVEF等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酶谱指标水平,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治疗安全性较好。
- 安静霞郭会敏李辉刘津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抗血小板聚集血府逐瘀胶囊心肌酶谱
- 急诊PCI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因STEMI经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的278例患者进行院内预后研究。主要终点为由致命性血管入路出血、需要外科干预的血管入路并发症、血红蛋白下降≥3g/dl或需输血的血管入路出血组成的主要血管并发症。结果231例(83.1%)患者使用了血管闭合装置;47例(16.9%)患者给予了手工压迫。血管闭合装置组的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压迫组,分别为3.5%和10.6%(P=0.03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是降低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0.38;95%CI,0.17—0.91)。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是安全的,与手工压迫组比较可明显降低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 田洪森赵梦华刘津军石建平张凯沈玉珏霍燕飞
- 关键词: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血管并发症
- 山莨菪碱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梗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急诊行PCI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单纯行PCI治疗,试验组术前10 min给予rhBNP负荷剂量,术中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术后维持rhBNP静脉注射5 d。观察两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7 d血浆人脑利钠肽(NT-proBNP)、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两组冠脉血流较术前均有改善,但较对照组,试验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水平有显著提高,CTFC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试验组NT-proBNP、CRP、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LVEDV及LVEF改善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rhBNP可显著增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抑制炎性因子,改善心功能。
- 王绍伟郭会敏安静霞杨志家刘津军范卫泽
- 关键词:炎性因子山莨菪碱
- 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以明确其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检查。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为低危、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215例。通过观察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以明确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的必要性。结果30d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95%CI:0%~2.6%),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第3次复查肌钙蛋白T时呈阳性结果。无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需要血运重建。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此类患者行系列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有可能获益,但无需行进一步诊断检查。
- 田洪森要跟东赵梦华徐宝元张凯刘津军石建平沈玉珏霍燕飞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CT成像胸痛预后
- 银杏内酯B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银杏内酯B(15、30、60 mg/kg)组与维拉帕米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各20只;手术前2 h腹腔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持续灌注Krebs-Henseleit液(K-H液),模型组、银杏内酯B各剂量组和维拉帕米组平衡灌注20 min后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后行各指标检测。测定冠脉流出液心肌酶活性;TTC染色测定心脏组织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变;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心肌组织ATPase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B 30、60 mg/kg组和维拉帕米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脏组织梗死面积显著降低(P<0.01),心脏组织病变明显改善,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室舒张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in))均显著升高且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05或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Na^(+)-ATPase、Ca^(2+)-ATPase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改善ATPase活力而对大鼠离体心脏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 柴丽娜杜蕊张艳艳孙莹莹梁卫章栾绍华关连颖任亮刘津军
- 关键词:银杏内酯B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AT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