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平
- 作品数:10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对翻译的启示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自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翻译测试提升到段落和语篇层次,既要求摆脱机械翻译的条条框框,又要求注重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掌握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能帮助人们翻译出更地道、更连贯的英语,从而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 任淑平
-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意合形合
-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 2012年
-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 任淑平
-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 从操控论看晚清翻译小说
- 2011年
-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 任淑平
- 关键词:晚清小说翻译操控论
- 对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反思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学术大潮的影响和冲击,翻译研究学派的文化意识觉醒,翻译学发生了"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揭示了翻译的文化属性,构成了翻译学一直所缺少的外部研究;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在对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模式进行反拨的同时,忽视或否定了翻译的语言属性和翻译学的内部研究。
- 任淑平
- 关键词:文化研究翻译学
- 没有晚清翻译,何来现代文学——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被引量:1
- 2012年
- 比起五四翻译,人们对晚清翻译评价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晚清翻译家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不尽人意,不懂外文的林纾如此,懂外文的严复也如此。本文通过个别译家的翻译来探讨隐藏于字面间的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因素,并以此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 任淑平
- 关键词:晚清小说翻译
- 新时代“翻译+国际传播”融合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研究:概念、内涵与路径
- 2024年
-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亟需提升文化软实力,“自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这对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新时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应实现从翻译到“翻译+国际传播”的转变,以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传播效能。本文认为,树立翻译与国际传播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翻译人才全要素教学是培养“翻译+国际传播”融合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 祝朝伟任淑平
- 关键词:翻译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著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 晚清政府在社会剧变的时代背景下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创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介西书是其中之一。译员傅兰雅通过翻译向中国引进西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翻译过程中,融汇中西,实现了知识的再语境化重构;创办《格致汇编》,培养民众的科...
- 任淑平
- 关键词:傅兰雅
- 基于PBL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 2017年
- 自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新形势下翻译教学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基于问题学习(PBL)的翻译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课堂基于知识又不局限于知识。
- 任淑平
- 关键词:PBL英语翻译教学
- EST长句的特征及翻译研究
- 2019年
- 科技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征,有较强的逻辑性、客观性和严密性,EST(科技英语)中常常出现结构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长句。基于此,通过分析科技英语中长句的特点、结合大量实例探索其翻译方法。
- 任淑平
- 关键词:科技英语长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