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红卫

作品数:40 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动脉
  • 21篇血管
  • 18篇腔内
  • 15篇下肢
  • 10篇手术
  • 10篇主动脉
  • 9篇修复术
  • 9篇腔内修复
  • 9篇腔内修复术
  • 9篇腔内治疗
  • 9篇缺血
  • 7篇血管新生
  • 7篇下肢动脉
  • 6篇造影
  • 6篇外科
  • 5篇动脉硬化
  • 5篇血管腔
  • 5篇血管腔内
  • 5篇血管腔内治疗
  • 5篇缺血下肢

机构

  • 23篇苏州大学附属...
  • 17篇常州市第一人...
  • 7篇泸州医学院附...
  • 2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作者

  • 40篇葛红卫
  • 19篇朱云峰
  • 18篇吴元兵
  • 16篇朱永斌
  • 14篇姜云飞
  • 12篇朱永斌
  • 11篇吴元兵
  • 9篇陈诚
  • 8篇朱云峰
  • 6篇刘勇
  • 6篇王鑫
  • 5篇何延政
  • 5篇张晓膺
  • 5篇黄一鸣
  • 5篇王鑫
  • 5篇姜云飞
  • 4篇施森
  • 4篇曾宏
  • 3篇梅燕
  • 3篇孟军

传媒

  • 5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交通医学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3篇江苏省第二次...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常州实用医学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2008年
目的 总结1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11例,术前均经CTA证实。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3例。开放手术7例,腔内修复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血透好转,1例术后出现移植物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好转。随访8例,1例开放手术患者出现人工血管阻塞,其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腔内修复具有微创的优点,扩大了手术适应征。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张晓膺
关键词:人工血管血管腔内治疗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动脉瘤的处理策略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黄一鸣陈诚
关键词:动脉瘤髂动脉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2009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内皮祖细胞,以VEGF为诱导因子,观察VEGF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影响,同时重点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VEGF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结果VEGF实验组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VEGF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发芽等;VEGF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
施森宋丽何延政刘勇葛红卫钟武杨辉曾宏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外科治疗下肢重症缺血42例47条肢体,静息痛28例,溃疡14例.传统手术28条肢体,腔内治疗20条肢体,联合术式4条肢体,自体干细胞移...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关键词: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外科手术临床疗效并发症
文献传递
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附43例报告)
2011年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的注意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急性下肢缺血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术前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急诊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35例术中证实为栓塞,取栓后预后良好(有效率87.5%);3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7%);另外5例术中证实为动脉硬化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3例行截肢术,围手术期截肢率高达7%。3例术前诊断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患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高龄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治疗是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方法,同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姜云飞朱云峰吴元兵朱永斌葛红卫陈诚郑亮
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FOGARTY导管取栓术溶栓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2015年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闭塞病例36例(54条肢体)临床资料,病变类型:狭窄病变42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3∽36cm,平均25.8±7.6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0条肢体,球扩后导管溶栓3条肢体,再次支架置入3条肢体,导管溶栓加球扩7条肢体,斑块旋切术1条肢体。3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3.3%。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6.4±5.5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20%,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合理治疗,严格随访,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良好。
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姜云飞陈诚王鑫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腔内治疗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附12例报告)被引量:3
2007年
本院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2例。现报告如下。
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葛红卫狄冬梅张晓膺
关键词:血管外科手术主动脉疾病
运动训练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2008年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以及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3组各10只,A、B组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组仅作皮肤切开缝合。建模1周后A组大鼠跑步训练(30min/d)。B、C组日常活动,运动训练4周后处死大鼠,取大腿内收肌组织块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比较3组差异。结果肌组织MVD、VEGF、bFGF免疫组化均显示:A组高于B组(P〈0.01),B组高于C组(P〈0.01);A、B、C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肢缺血刺激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成血管因子表达增加,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该效应。
葛红卫何延政朱永斌梅燕刘勇
关键词:缺血血管新生
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与内皮祖细胞协同促血管新生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内皮功能失调,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自身血管新生能力不足,单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不确实,应用细胞因子以及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对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备20只单侧后肢缺血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和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局部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肌肉注射培养液。造模后观察动物缺血后肢的皮温及存活情况,检测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CD3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后整合至缺血后肢肌肉。20只裸鼠死亡2只。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肢保存率分别为80%,75%,20%和0。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高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高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大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缺血肌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53.33%(P>0.05)。提示内皮祖细胞可定向迁移至缺血组织,内皮祖细胞移植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可增强这一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过程。
吴元兵王玉琦符伟国朱云峰葛红卫
关键词: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细胞移植缺血
腔内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破裂23例
2016年
创伤性主动脉破裂(traumaticaorticrupture,TAR)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主动脉疾病,高发于交通事故减速伤、高处坠落伤、重物钝性伤等,病死率高。传统开放手术操作困难、创伤大。近年来,采用覆膜支架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王鑫黄一鸣陈诚李丹丹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主动脉疾病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手术操作覆膜支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