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力军

作品数:24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肝硬化
  • 6篇药物性
  • 6篇肝炎
  • 6篇病理
  • 5篇静脉
  • 5篇肝硬化患者
  • 4篇药物性肝损害
  • 4篇肝损害
  • 4篇病理学
  • 3篇乙肝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曲张
  • 3篇静脉曲张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2篇代偿
  • 2篇药物性肝损伤
  • 2篇失代偿
  • 2篇失代偿期

机构

  • 12篇解放军第30...
  • 9篇解放军第三〇...
  • 2篇解放军302...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24篇申力军
  • 15篇吴勤
  • 15篇金波
  • 15篇李捍卫
  • 14篇马雪梅
  • 11篇孟繁平
  • 9篇辛绍杰
  • 7篇吴立兵
  • 6篇柳芳芳
  • 6篇臧红
  • 6篇韩军
  • 6篇楚金东
  • 6篇王艳玲
  • 6篇刘博
  • 6篇张文辉
  • 5篇游绍莉
  • 5篇刘鸿凌
  • 4篇陈劲频
  • 4篇郭晓东
  • 3篇李莉

传媒

  • 8篇传染病信息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第三届全国病...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2010北京...
  • 1篇首届全国病毒...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8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
刘新胜臧红游绍莉柳芳芳申力军万志红刘鸿凌辛绍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疾病特征
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生化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型、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及病理学特征。结果:20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最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45.93%),其次为解热镇痛药(NSAIDs)(15.31%)、抗生素(11.9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72.25%)、纳差(62.68%)、尿黄(61.72%);三种临床类型间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临床类型间生化学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肝细胞点灶状坏死(94.26%)、混合性炎细胞浸润(83.73%)、凋亡小体(82.30%)、纤维组织增生(68.90%)、肝细胞水样变性(60.29%)。三种临床类型间肝细胞或Kuffer细胞内色素颗粒沉着、融合性坏死及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淤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已成为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现用临床分型标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柳芳芳段学章臧红郭晓东申力军胡瑾华赵攀李进辛绍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型生化学指标病理学特征
21例特发性门脉高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门脉高压(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21例IP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21例IPH患者中,男女比例6∶15,平均发病年龄(38.1±12.7)岁,临床以门脉高压症表现为主,肝功能无明显减退,主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21例肝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板排列基本正常,无假小叶形成,汇管区扩大,门静脉周围纤维化,门脉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血管紊乱,中央静脉及小叶间静脉扩张,肝窦扩张,窦周纤维化。结论 IPH患者门脉高压和肝功能损害不平行,门脉高压表现较重,确诊仍须病理学检查,治疗以防治并发症为主。
马雪梅任辉金波申力军吴勤路筝楚金东刘博于晓莉赵平李捍卫
关键词:门脉高压特发性门脉高压病理
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比较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致ADILI患者96例和西药致ADILI患者113例,比较两类药物致ADILI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化学指标相似,但中药组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为27.1%,显著高于西药组(14.2%,P<0.05);中药组肝组织点状或灶状坏死(93.8%)与西药组(94.7%)表现相似,但中药组中融合性坏死(51.0%)、界面炎(65.6%)和纤维间隔形成(54.2%)显著高于西药组(33.6%、50.4%和37.2%,P<0.05),且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6.0%)较西药组(19.5%,P>0.05)显著。结论中药和西药致ADILI的临床表现与生化学指标与西药所致者相似,但前者自身免疫反应和病理学改变更趋于严重。
柳芳芳段学章臧红郭晓东申力军赵攀胡瑾华辛绍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西药病理学自身免疫
血清胱抑素C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7月于我中心住院诊治的血清CRE <1.5 mg/dl的乙肝肝硬化患者5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绘制血清Cys C诊断肾功能早期损害的ROC曲线。结果血清Cys C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血清Cys C、MELD评分及年龄是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提示血清Cys C敏感诊断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建议值为1.16 mg/L。结论血清Cys C可作为临床上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诊断指标,其诊断效能在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申力军申力军楚金东马雪梅金波李莉李莉迟春生毕茜刘博刘博陈素明陈素明吴勤于晓莉李捍卫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胱抑素C肾功能损害
肝肾综合征85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5 月至2008年5月收住我院的资料完整的肝肾综合征患者85例(男71例,女14例,年龄 53.3±12.0岁)。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未合并 HRS 的...
申力军辛绍杰吴勤游绍莉刘鸿凌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肝硬化
文献传递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防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住院行肝脏活检穿刺病理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回顾分析,以西药组161例患者为对照,研究157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中药组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类型和西药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药组和西药组相似,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药组ALT、AST、GGT、ALP分别为(437.10±416.13)、(300.10±278.73)、(205.30±178.82)、(151.65±84.93)U/L,西药组(617.29±422.19)、(502.94±290.28)、(280.10±229.25)、(187.67±153.78)U/L,升高水平较西药组为低(P<0.01)。用药原因分析本组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用药原因是保健与美体美容,占21.02%,其次是皮肤科用药占15.29%,妇科用药占12.10%。用药持续时间分析显示,43.31%的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个月。结论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但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并不比西药组重,避免疗程过长和不恰当用药对预防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极为重要。
臧红游绍莉柳芳芳申力军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中药
老年人肝硬化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侧支血管形成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和三维血管成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观察门体循环之间侧支血管形成。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2.2%,非老年组为34.9V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3,P=0.615);老年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及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59.6%和38.4%,非老年组分别为48.0%和22.3%,老年组均高于非老年组(X2=4.294、9.866,P=0.038、0.002)。老年组侧支循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87.0%比78.3%,X2=4.126,P=0.042);两组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间比较,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1,P=0.185,X2=2.391,P=0.122),但老年组肝性脑病及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仍显著高于非老年组(X2=7.104,P=0.008)。结论老年肝硬化患者侧支循环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腹水、肝性脑病及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助降低老年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使得腹水的发生率降低,但增加了肝性脑病及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
吴勤申力军金波马雪梅吴立兵陈劲频王艳玲刘博孟繁平韩军张文辉李莉马威王华明李捍卫
关键词:肝硬化侧支循环
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206例,以患者一般特点、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超声结果等为研究参数,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静脉曲张组、所有静脉曲张组及严重静脉曲张组,再对上述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出有预测价值的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无创指标。结果:(1)对患者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其中Child A级94例(45.6%)、B级81例(39.3%)、C级31例(15.0%);所有患者中,存在食管静脉曲张152例(73.8%),其中轻度曲张48例(23.3%)、中度曲张62例(30.1%)、重度曲张42例(20.4%),严重曲张(中度和重度曲张之和)共104例(50.5%)。(2)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指标,如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无论是所有静脉曲张组还是严重曲张组,与无曲张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而清蛋白、凝血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小板、门静脉直径和脾长等相关因素均进入最终回归分析模型。结论:监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变化,有助于预测食管静脉曲张或严重食道静脉曲张的存在。
马雪梅孟繁平任辉金波韩军吴勤张文辉申力军刘博李捍卫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CV基因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及维生素D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HCV基因分型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6及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7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基因型不同分为1b型47例和2a型29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IL-6及维生素D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中IL-17、IL-6及维生素D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在Child-Pugh改良分级结果中,1b型患者中A级所占比例相对于2a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1b型患者的AFP、HCV RNA滴度、IL-17、IL-6、TNFα均高于2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6、16.51、12.31、10.71、7.23,P值均<0.05),而IFNγ、25-OH-D、1,25(OH)2D低于2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6.32、4.88,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FP、HCV RNA滴度、IL-6、IL-17与1b型、2a型基因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而IFNγ、TNFα和25-OH-D与1b型、2a型基因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1b型患者血清中IL-17、IL-6、AFP及HCV RNA水平均高于2a型患者,而维生素D低于2a型患者,血清中IL-17、IL-6、25-OH-D、AFP及HCV RNA与基因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1,25(OH)2D则与基因分型无关。
吴勤孟繁平马雪梅金波申力军吴立兵楚金东来文辉韩晶晶李捍卫
关键词:肝硬化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维生素D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