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雪梅

作品数:35 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军队杰出人才基金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肝硬化
  • 15篇肝炎
  • 7篇静脉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重型
  • 6篇重型肝炎
  • 6篇肝细胞
  • 6篇肝硬化患者
  • 4篇综合征
  • 4篇细胞移植
  • 4篇肝细胞移植
  • 4篇病毒
  • 3篇代偿
  • 3篇严重急性
  • 3篇严重急性呼吸
  • 3篇乙肝
  • 3篇失代偿
  • 3篇失代偿期
  • 3篇食管

机构

  • 21篇解放军第30...
  • 10篇解放军第三〇...
  • 5篇解放军第三○...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35篇马雪梅
  • 17篇李捍卫
  • 15篇吴勤
  • 14篇孟繁平
  • 14篇申力军
  • 14篇金波
  • 13篇杨永平
  • 10篇王华明
  • 9篇马威
  • 9篇苏淑慧
  • 8篇王春平
  • 8篇韩军
  • 7篇王艳玲
  • 7篇吴立兵
  • 7篇张文辉
  • 6篇周霖
  • 6篇楚金东
  • 6篇刘博
  • 5篇王福生
  • 5篇齐冬颖

传媒

  • 12篇传染病信息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肝脏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2010北京...
  • 1篇首届全国病毒...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胱抑素C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7月于我中心住院诊治的血清CRE <1.5 mg/dl的乙肝肝硬化患者5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绘制血清Cys C诊断肾功能早期损害的ROC曲线。结果血清Cys C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血清Cys C、MELD评分及年龄是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提示血清Cys C敏感诊断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建议值为1.16 mg/L。结论血清Cys C可作为临床上乙肝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诊断指标,其诊断效能在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申力军申力军楚金东马雪梅金波李莉李莉迟春生毕茜刘博刘博陈素明陈素明吴勤于晓莉李捍卫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胱抑素C肾功能损害
肝硬化患者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年12月—2008年12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2132例(合并PHC患者6169例为病例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与PHC的发生有无相关性,并按病因(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分层分析其相关程度。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PHC的OR值为1.851(95%CI,1.693~2.023,χ2=184.55,P=0.000),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组的OR值分别为1.850(95%CI,1.666~2.050,χ2=137.52,P=0.000)、2.238(95%CI,1.738~2.882,χ2=38.97,P=0.000)和1.935(95%CI,1.472~2.567,χ2=20.89,P=0.006)。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可以增加发生PHC的风险,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为明显。
张敏金波向轶孟繁平高银杰马雪梅郭晓东李捍卫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
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206例,以患者一般特点、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超声结果等为研究参数,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静脉曲张组、所有静脉曲张组及严重静脉曲张组,再对上述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出有预测价值的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无创指标。结果:(1)对患者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其中Child A级94例(45.6%)、B级81例(39.3%)、C级31例(15.0%);所有患者中,存在食管静脉曲张152例(73.8%),其中轻度曲张48例(23.3%)、中度曲张62例(30.1%)、重度曲张42例(20.4%),严重曲张(中度和重度曲张之和)共104例(50.5%)。(2)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指标,如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无论是所有静脉曲张组还是严重曲张组,与无曲张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而清蛋白、凝血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血小板、门静脉直径和脾长等相关因素均进入最终回归分析模型。结论:监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门静脉直径和脾长变化,有助于预测食管静脉曲张或严重食道静脉曲张的存在。
马雪梅孟繁平任辉金波韩军吴勤张文辉申力军刘博李捍卫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CV基因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及维生素D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HCV基因分型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6及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7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基因型不同分为1b型47例和2a型29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IL-6及维生素D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中IL-17、IL-6及维生素D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在Child-Pugh改良分级结果中,1b型患者中A级所占比例相对于2a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1b型患者的AFP、HCV RNA滴度、IL-17、IL-6、TNFα均高于2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6、16.51、12.31、10.71、7.23,P值均<0.05),而IFNγ、25-OH-D、1,25(OH)2D低于2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6.32、4.88,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FP、HCV RNA滴度、IL-6、IL-17与1b型、2a型基因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而IFNγ、TNFα和25-OH-D与1b型、2a型基因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1b型患者血清中IL-17、IL-6、AFP及HCV RNA水平均高于2a型患者,而维生素D低于2a型患者,血清中IL-17、IL-6、25-OH-D、AFP及HCV RNA与基因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1,25(OH)2D则与基因分型无关。
吴勤孟繁平马雪梅金波申力军吴立兵楚金东来文辉韩晶晶李捍卫
关键词:肝硬化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维生素D
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拮抗剂对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肝脏和血循环中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的变化以及其对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CCl4腹腔注射8周(0·15ml/kg,2次/周)诱导大鼠肝硬化,快速3H-PAF液闪检测肝及循环中PAF水平;受体饱和结合实验分析肝组织PAF结合能力;监测外源性PAF及其拮抗剂BN52021对门脉压和系统动脉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时肝内PAF、肝脏输出PAF及肝内生PAF水平明显升高,分别4·0ng/g±0·4ng/gvs2·7ng/g±0·5ng/g(P<0·01)、6·3ng/ml±0·6ng/mlvs3·4ng/ml±0·6ng/ml(P<0·01)、1·0ng/ml±0·6ng/mlvs-0·3ng/ml±0·5ng/ml(P<0·01);肝组织PAF结合能力Bmax明显升高(2·8±0·21)fmol/μg膜蛋白vs(0·9±0·06)fmol/μg膜蛋白,P<0·01,而受体亲和力K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nmol/L±1·3nmol/Lvs5·8nmol/L±1·0nmol/L,P>0·05)。肝硬化组基础门脉压升高(12·2mmHg±0·7mmHgvs5·3mmHg±0·6mmHg,P<0·01),系统动脉压降低(82mmHg±10mmHgvs114mmHg±9mmHg,P<0·01)。门脉注入PAF(1μg/kg)后,肝硬化组门脉压提高了32%(12·1mmHg±0·6mmHgvs16·0mmHg±0·7mmHg,P<0·01),升高幅度约为对照组的227%(4·1mmHg±1·0mmHgvs1·8mmHg±0·3mmHg,P<0·01),而系统动脉压在两组均下降(肝硬化组由82mmHg±10mmHg降至48mmHg±4mmHg,P<0·01;对照组由114mmHg±9mmHg降至52mmHg±4mmHg,P<0·01)。门脉注入BN52021(5mg/kg),肝硬化组门脉压降低了16%(14·6mmHg±1·6mmHgvs12·3mmHg±0·8mmHg,P<0·05),而系统动脉压在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硬化时肝脏合成PAF明显增加是循环血PAF升高的重要来源,并上调节肝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门脉高压形成,其作用可被其拮抗剂BN52021部分逆转。
王春平韩军马雪梅董琨向轶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肝硬化
肝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年随访(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背景:近年来发展的肝细胞移植作为肝衰竭及遗传性代谢性肝脏疾病的一种治疗措施日益受到重视。目的:随访2年评估1例人肝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报告,随访2年。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九科及生物工程研究室。对象:纳入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例。经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用于移植的肝脏细胞由1名24岁供体提供,该供体生前签署过肝脏捐赠协议,且肝脏健康。方法:于2004-12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放射科完成肝细胞体内移植。分离肝脏,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并冷冻保存,复苏后经股动脉插管移植到受体脾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改变及脾脏核磁共振信号的改变。患者术后每半年复诊检测1次肝功能、凝血功能、B超及胃镜检查、MRI,随访2年。主要观察指标: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影像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并发症和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人肝脏可获取(1~2)×1010肝细胞,复苏后肝细胞存活率在60%以上,移植的肝细胞数为2×109个。②移植后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移植20个月后MRI提示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术后2年患者血总胆红素20μmol/L,直接胆红素7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6.75nk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3.44nkat/L,白蛋白37g/L,凝血酶原活动度90%,较术前明显改善(474.5,340.3μmol/L,400.08,1200.24nkat/L,38g/L,25%)。患者可从事正常一般家务活动及轻体力工作。未出现腹水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未出现移植排斥反应。患者多次复查B超及胃镜均提示肝硬化及食道静脉曲张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曾2次因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住院治疗。结论:肝细胞体内移植可改善肝功能,且未见移植排斥反应,但不能解
周霖杨永平王春平马威王华明马雪梅冯永毅苏淑惠王福生安林静齐冬颖陆荫英陈艳贾红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衰竭肝细胞移植随访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合并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理诊断为HBV-GN,同时合并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的患者共36例。患者分成2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25例,给予拉米夫定0.1g,1次/d,或恩替卡韦0.5mg,1次/d,空腹口服;对照组11例,未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组均给予常规保肝降酶及保护肾功能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包括用药期间尿蛋白排泄情况、肝肾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个月时,抗病毒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血清AL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和ALB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改善。2组ALT和AST水平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但抗病毒治疗组ALT和AST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抗病毒治疗组治疗12个月时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GN,可显著降低尿蛋白,使ALB升高,HBV DNA水平降低,缓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疗效,且耐受性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孟繁平龚清韩军金波马雪梅申力军吴贻琛吴勤李捍卫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肾小球肾炎抗病毒药
肝硬化非常见侧支循环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和三维血管成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观察其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的形成。结果 ①700例肝硬化患者中118例(16.86%)存在非常见侧支循环,依次为脾肾静脉分流、胃肾静脉分流、椎旁静脉分流、腹膜后静脉分流、胃脾分流和心膈角静脉分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相关(P<0.01)。③与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组比较,非常见侧支循环组较少出现重度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大量腹水(P<0.01)。④非常见侧支循环组中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常见侧支循环组(P<0.01)。结论 ①肝硬化患者中非常见侧支循环并不"非常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③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可缓解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但增大了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病率。
吴勤申力军马雪梅金波孟繁平陈劲频王艳玲吴立兵韩军张文辉马威王华明李捍卫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侧支循环肝性脑病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药物性重型肝炎1例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的效果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药物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捐献的肝脏,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并冷冻保存,复苏后经股动脉插管移植到脾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脾脏核磁共振信号的改变。结果人肝脏可获取2×1010肝细胞,复苏后肝细胞活率在70%以上,移植的肝细胞数为2×109个。移植后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BIL、NH3、ALT、AST明显降低,PA水平明显升高。出院50天后随访各项血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结论肝细胞体内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的肝细胞能够在脾脏内增殖、分化,替代或部分恢复肝脏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将为终末期肝病治疗开辟一项新的治疗途径。
周霖杨永平马威王华明马雪梅冯永毅楼敏王福生苏淑慧王春平安林静齐冬颖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细胞移植
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受体在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了解血小板活性因子 (PAF)及其受体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Cl4腹腔注射 8周 (2次 /周 )诱导大鼠肝硬化 ,利用ELISA、RT PCR及受体饱和结合实验检测PAF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时肝内PAF、肝脏输出PAF及血清内PAF分别增高了 4 4 0 %、87 7%和 5 4 5 % (P <0 0 1,P <0 0 5 ,P <0 0 5 )。肝硬化大鼠肝内PAF受体mRNA表达及PAF结合高于对照组近 3倍 ,门脉压高于正常大鼠 2 31倍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时PAF系统上调节肝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异常是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肝内PAF释放入循环系统的增加是影响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的关键因子。
马雪梅王春平韩军向轶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门静脉肝硬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