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艳芬
- 作品数:19 被引量:16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尿激酶和硝酸异山梨酯合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 2000年
- 观察硝酸异山梨酯和尿激酶合用及单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硝酸异山梨酯与尿激酶,对照组单用尿激酶,其它治疗两组无差异。所有病例采用常规生化自动仪测定心肌酶及常规心电图机做全导心电图。结果:治疗组胸痛缓解的时间为40±20分钟,发病至CPK峰值时间为13±4.5小时,CPK峰值为642±48U/L;上述这些项目对照组分别为60±14分钟、20±7小时、1022±71U/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抬高的ST-T下降总和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硝酸异山梨酯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使胸痛缓解时间及到达CPK峰值时间明显缩短,CPK峰值明显下降。
- 江艳芬周宗骏蒋锡琪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硝酸异山梨酯药物疗法
- 中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原M235T多态性Meta分析被引量:22
- 2003年
- 目的 对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第二外显子M2 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以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统计量。全面检索相关文献 ,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应用REVMAN 4 .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合并 ,并评估发表偏倚的影响。结果 10篇文献无明显异质性。共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 85 3例 ,健康对照组 835名 ,合并TT/ (MT +MM )OR =1.76 ,95 %CI :1.4 4~ 2 .16 ,P <0 .0 0 0 0 1,T/MOR =1.5 4 ,95 %CI:1.31~ 1.81,P <0 .0 0 0 0 1。结论 中国人 (汉族为主 )AGTM2 35T多态性的T等位基因和TT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增加有关联。
- 陈鹏江艳芬程康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原M235T多态性META分析
- 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06年
- 姚乐江艳芬郑善喜
- 关键词:曲克芦丁脑梗塞临床对照试验
-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器质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小剂量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观察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两者疗效相近。在心室率的控制、房颤的复发次数及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胺碘酮常规量相当,值得临床大样本推广研究。
- 江艳芬姚乐周学春
- 关键词:心房颤动比索洛尔小剂量胺碘酮
- 灵芝多糖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其中,模型组、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构建心力衰竭模型。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分别给予3.0 g/kg灵芝多糖、6.0 g/kg灵芝多糖、5.4 mg/kg曲美他嗪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用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检测大鼠心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_(max))、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_(max))、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分离大鼠心脏组织,检测大鼠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活性、Ca^(2+)-ATP酶活性;用Masson染色法分析胶原容积分数;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p38、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高(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低(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低(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较高(P<0.05),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和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高(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和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灵芝多糖-1组比较,灵芝多糖-2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低(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较高(P<0.05),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高(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和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低(P<0.05)。结论灵�
- 朱娇玉姚乐赵浩江艳芬
- 关键词:灵芝多糖能量代谢心肌纤维化
- 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0.4g·d-1,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d-1,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CRP和Fg浓度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第14天,2组血浆CRP和Fg浓度及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血浆CRP和Fg浓度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升高的血浆CRP和Fg浓度降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 季玮江艳芬陈春叶
- 关键词:依达拉奉血塞通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 脓毒血症诊治进展被引量:59
- 2016年
- 脓毒血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每年全球大约有超过180万重症脓毒血症的病例,同时由于其发病速度快,临床病死率高,若并发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可高达80%。因此,加强对脓毒血症病因及治疗的探索,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各自优势,对治疗脓毒血症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中西医对脓毒血症的研究进展做一梳理。
- 陈林静江艳芬
- 关键词:脓毒血症抗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甲氯芬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C反应蛋白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评价甲氯芬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针剂一日1次3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分别测定患者的血CRP浓度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结果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CRP浓度及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甲氯芬酯能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升高的血CRP浓度降低,提示甲氯芬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与其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 季玮江艳芬郑善喜裘嘉兴陈坚
- 关键词:甲氯芬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反应蛋白
- 注射用甲氯芬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观察甲氯芬酯静脉用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血管性痴呆且认知评分在20分以下、10分以上的轻、中度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应用甲氯芬酯针剂300mg加入0.9%NaCl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VitB6200mg加入0.9%NaCl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14天。结果认知评分,治疗组显效率35%,有效率45%,总有效率达到80%;对照组显效率20%,有效率50%,总有效率为7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显效率60%,有效率20%,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显效率30%,有效率30%,总有效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甲氯芬酯静脉用药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提高疗效显著,且疗程短。
- 姚乐江艳芬郑善喜
- 关键词:甲氯芬酯血管性痴呆
- 小剂量比索洛尔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小剂量比索洛尔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比索洛尔1.25~7.5mg,治疗6个月;每2周随访1次,病情变化随诊,分别于治疗前后查24 h动态心电图、肺功能、心脏超声、6 min步行试验,同时记录再次入院次数、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心率,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再次住院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比索洛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短期和长期用药均较为安全。
- 江艳芬周学春姚乐
-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