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中西医
  • 2篇中西医结合
  • 2篇西医
  • 2篇小剂量
  • 2篇反应蛋白
  • 2篇比索洛尔
  • 2篇C反应蛋白
  • 1篇代谢
  • 1篇地平
  • 1篇多糖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纤维
  • 1篇心肌纤维化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机构

  • 10篇上海市中西医...

作者

  • 10篇姚乐
  • 5篇江艳芬
  • 4篇周学春
  • 3篇李正元
  • 2篇季刚
  • 2篇朱娇玉
  • 2篇郑善喜
  • 2篇陈坚
  • 2篇姜观富
  • 1篇王华
  • 1篇赵浩
  • 1篇赵普庆
  • 1篇孙金平
  • 1篇宋海连
  • 1篇汪奕
  • 1篇俞瑞珺
  • 1篇季玮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华今日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199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30例
2004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片、川芎素片,并按中医辨证选服松龄血脉康胶囊、川芎素片。对照组仅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6月后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合用尼莫地平、川芎素等药物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着较好疗效。
宋海连稽金宝缪新伟姚乐汪奕裘嘉兴季刚俞瑞珺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偏头痛尼莫地平片
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06年
姚乐江艳芬郑善喜
关键词:曲克芦丁脑梗塞临床对照试验
急性脑血管病C反应蛋白与中医类型的关系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CRP值和异常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12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气虚血瘀组(5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39例),内闭外脱组(2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h内,指末吸取微量血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CRP值,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3组病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3组不同中医类型病人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3组病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和内闭外脱组的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1或P<0.05)。内闭外脱组CRP值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但CRP异常率变化不大(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类型不同CRP值和CRP异常率也有不同。测定CRP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CRP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型的一项指标。
缪新伟李正元姜观富郑培莉赵普庆姚乐陈坚裘嘉兴季刚
关键词:C反应蛋白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器质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小剂量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观察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两者疗效相近。在心室率的控制、房颤的复发次数及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胺碘酮常规量相当,值得临床大样本推广研究。
江艳芬姚乐周学春
关键词:心房颤动比索洛尔小剂量胺碘酮
灵芝多糖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其中,模型组、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构建心力衰竭模型。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分别给予3.0 g/kg灵芝多糖、6.0 g/kg灵芝多糖、5.4 mg/kg曲美他嗪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用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检测大鼠心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_(max))、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_(max))、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分离大鼠心脏组织,检测大鼠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活性、Ca^(2+)-ATP酶活性;用Masson染色法分析胶原容积分数;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p38、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高(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低(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芝多糖-1组、灵芝多糖-2组、曲美他嗪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低(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较高(P<0.05),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和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高(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和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灵芝多糖-1组比较,灵芝多糖-2组大鼠心率、LVSP、LVEDP水平较低(P<0.05),+dp/dt_(max)、-dp/dt_(max)水平较高(P<0.05),心肌线粒体蛋白浓度、Na^(+)-K^(+)-ATP酶、Ca^(2+)-ATP酶水平较高(P<0.05),右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和TGF-β_(1)、p-p38蛋白水平较低(P<0.05)。结论灵�
朱娇玉姚乐赵浩江艳芬
关键词:灵芝多糖能量代谢心肌纤维化
颈椎病胸痛22例分析
2009年
缪新伟李正元姜观富姚乐陈坚周学春朱姣玉
注射用甲氯芬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甲氯芬酯静脉用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血管性痴呆且认知评分在20分以下、10分以上的轻、中度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应用甲氯芬酯针剂300mg加入0.9%NaCl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VitB6200mg加入0.9%NaCl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14天。结果认知评分,治疗组显效率35%,有效率45%,总有效率达到80%;对照组显效率20%,有效率50%,总有效率为7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显效率60%,有效率20%,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显效率30%,有效率30%,总有效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甲氯芬酯静脉用药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提高疗效显著,且疗程短。
姚乐江艳芬郑善喜
关键词:甲氯芬酯血管性痴呆
小剂量比索洛尔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比索洛尔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比索洛尔1.25~7.5mg,治疗6个月;每2周随访1次,病情变化随诊,分别于治疗前后查24 h动态心电图、肺功能、心脏超声、6 min步行试验,同时记录再次入院次数、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心率,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再次住院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比索洛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短期和长期用药均较为安全。
江艳芬周学春姚乐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缪新伟李正元姚乐朱娇玉周学春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C反应蛋白
小儿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50例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试图通过对非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检测来了解在炎症过程中的异常检出率及对免疫细胞抑制方面的影响。方法: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50例住院小儿肺炎患者的血清IAP值,和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部分患儿外周血细胞表面标记。以IAP500μg/ml为限,分增高组和非增高组,两组免疫细胞等方面的数据采用t检验处理。结果:肺炎患儿中44%(22/50)IAP值升高,IAP升高组和IAP正常组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IAP增高并非肿瘤所特有,IAP的生理功能有待探讨。
沈朝斌王华季玮孙金平姚乐沈月兰
关键词:肺炎儿童IAP血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