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宪伟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山黧豆
  • 2篇水分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气体交换
  • 1篇中毒
  • 1篇山黧豆中毒
  • 1篇生物合成
  • 1篇水分亏缺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气体交换
  • 1篇小麦
  • 1篇抗逆
  • 1篇抗逆性
  • 1篇亏缺
  • 1篇交替灌溉
  • 1篇灌溉
  • 1篇旱区
  • 1篇干旱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樊宪伟
  • 1篇张大伟
  • 1篇李柯
  • 1篇樊宪伟
  • 1篇焦成瑾
  • 1篇熊友才

传媒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0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春小麦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水分亏缺是限制旱区农业产量与作物布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揭示作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对于改善旱区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作物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项工作以半干旱区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渐进干旱处理,研究...
樊宪伟
关键词:春小麦水分亏缺半干旱区
交替灌溉对山黧豆叶片气体交换和土壤水分以及产量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改变土壤根系的分布以汲取深层土壤水分的能力是植物避免干旱的主要策略。山黧豆是一种抗逆性强的豆类作物,该研究通过起垄条播控制性沟灌的方式,设置传统灌溉(FI)、交替灌溉(PRD,灌水量减少50%)和不灌溉(NI)3种处理模式,探索不同灌溉模式对播种后不同时期山黧豆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叶片气体交换、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FI、PRD和NI处理下,山黧豆的根系分别有89.8%、86.9%和84.9%生长在0~20 cm的表层土壤中;干旱胁迫使PRD和NI处理下深层土壤中根系的比例提高至13.05%和15.07%。(2)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干旱显著降低了山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种植后60 d时,PRD和NI处理下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FI处理显著提高了21.4%和14.9%。(3)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山黧豆植株高度、第一豆荚高、平均结荚数和豆粒数以及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但显著增加了根冠比;PRD处理对豆荚长度、豆荚重和每荚豆粒重没有显著影响;PRD和NI处理下山黧豆平均籽粒产量分别比FI处理显著降低了53%和63%。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山黧豆能够通过提高深层土壤中根系的比例、更多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显著增加根冠比以及显著提高生殖生长期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干旱胁迫对自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山黧豆在旱区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樊宪伟樊宪伟李柯熊友才
关键词:山黧豆土壤水分气体交换
山黧豆毒素ODAP 的生物合成及与抗逆性关系研究进展
有关山黧豆毒素ODAP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前体物和合成程序已经证实,但其关键合成酶尚未分离与鉴定,因而无法克隆相应基因和利用反义RNA技术以控制其生物合成。研究表明,利用相应的抑制剂控制ODAP生物合成前体物可降低ODAP ...
张大伟邢更妹熊友才焦成瑾樊宪伟王崇英王亚馥李志孝
关键词:山黧豆ODAP山黧豆中毒生物合成抗逆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