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大森
-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围增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一北方人群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中腰同增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510名职工中空腹血糖(FPG)〈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且FPG及腰围资料完整的89364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2010~2011年度未参加体检者、FPG及腰围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58426名。依据基线腰同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2组间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依据基线腰同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间糖尿病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腰围增加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非肥胖组(8.02%对3.37%,P〈0.01)。随着腰围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第一分位、第二分位、第三分位和第四分位组的发病率分别为2.32%、3.62%、5.46%和8.89%。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84%、3.65%、5.32%和8.95%,女性分别为1.50%、3.41%、6.22%和8.51%。(2)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和第四分位组均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17、1.47和1.95。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不再显著,但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男性OR值分别为1.08、1.36和1.90.女性为1.35、1.70和1.88。结论腰围增大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刘秀荣李俊娟周艳茹黄玮刘红敏桑大森张倩吴寿岭
- 关键词:腰围糖尿病
- 尿转铁蛋白与2型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尿转铁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TRF/Cr)和新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关系。方法选择参加开滦第6次健康体检且进行尿转铁蛋白及尿肌酐检测的T2DM患者8163例。依据基线uTRF/Cr水平将患者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第一分位组2721例,第二分位组2721例;第三分位组2721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uTRF/Cr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①研究人群基线年龄(60.46±9.96)岁,男性占78.30%,基线uTRF/Cr为0.24(0.16~0.47)mg/mmol。②中位随访时间为3.85(3.43~4.22)年,共发生CVD事件411例(6.79%),第一、二、三分位组总CVD事件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3.81%、4.65%和7.29%。③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后,第二、三分位组总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第一分位组的1.12(95%CI:0.86~1.46)倍和1.52(95%CI:1.18~1.97)倍。结论uTRF/Cr升高是T2DM人群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出现大量白蛋白尿之前,CVD的发病风险也随着uTRF/Cr升高而增加。
- 马剑楠陶杰桑大森吴寿岭张旗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蛋白尿
- 血清KLK1、SOX6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组织激肽释放酶1(KLK1)、性别决定区Y框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6(SOX6)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预后良好组(96例)和预后不良组(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KLK1、SOX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KLK1、SOX6对ACS患者PCI后MACE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KLK1、SOX6水平ACS患者的预后情况;Cox多因素回归分析AC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t=13.311,P<0.05),血清KLK1、SOX6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t=5.855、6.205,P<0.05)。预后良好组植入支架数低于预后不良组(t=2.369,P<0.05)。ROC曲线显示,KLK1、SOX6对预后预测的AUC为0.798、0.760,两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AUC为0.909,高于单独预测(Z=2.925、3.639,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62%、76.92%。Kaplan-Meier分析显示,KLK1低表达ACS患者MACE的发生率高于KLK1高表达者(Log rankχ^(2)=8.674,P<0.01),SOX6低表达ACS患者MACE的发生率高于SOX6高表达者(Log rankχ^(2)=23.539,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KLK1、SOX6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HR=0.725、0.618,P<0.05)。结论KLK1、SOX6在预后不良的PCI后ACS患者血清中表达均降低,两者联合对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可用于ACS患者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的早期评估。
- 韩思梁孔繁昌张伊超桑大森田晰晰解俊敏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 氢氯噻嗪所致血糖升高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入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mg/d+卡托普利25mg两次/d)治疗。依据患者随访期内各次空腹血糖水平,血糖值≥7mmol/L的患者为暴露组,血糖值<7mmol/L者为对照组。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记录终点事件,每年进行一次血生化指标检测。随访7年。结果暴露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比较:暴露组91例,对照组486例,暴露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终点事件比较:随访结束时共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6例,暴露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2例(13.2%),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4例(13.2%),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基础降压药物长期降压治疗中所致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
- 孙丽霞刘继强吴寿岭李金峰桑大森王丽晔李冬青郑维国佟秀梅
- 关键词:血糖升高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
-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 高竟生桑大森李云刘洪敏史宪全李俊娟吴寿岭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8年4月30日。主要结局指标为最终梗死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次要结局指标为心肌水肿程度、心肌挽救指数、微循环障碍发生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以上所有指标均通过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评估及量化。结果共有12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对于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内缺血后适应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PCI相比,可以显著减少最终心肌梗死面积(SMD–0.19,95%CI–0.38~0.00,P=0.048),可以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WMD 1.62,95%CI0.39~2.85,P=0.010)及心肌挽救指数(WMD 3.69,95%CI0.25~7.13,P=0.035),有降低心肌水肿的趋势(SMD–0.18,95%CI–0.38~0.01,P=0.057),但未能显著降低微循环障碍发生率(RR 0.98,95%CI 0.84~1.14,P>0.05),未能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WMD–0.15,95%CI–3.05~2.74,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缺血后适应联合PCI可以降低最终梗死面积、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挽救指数,并有降低心肌水肿的趋势,对心脏有显著保护作用,但未能降低微循环障碍发生率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 赵琳耿巍田祥张旗宋达杨颖桑大森傅向华
-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缺血后适应META分析
- 影响糖尿病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 吴海涛桑大森李俊娟孟令民吴寿岭
- 老年人群中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度完成开滦员工健康体检及baPWV检查、且年龄≥60岁的10312名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人群、心房颤动人群及血压资料不全人群,最终纳入研究对象9586名。根据每组baPWV的三分位数将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Q1、Q2、Q3分位组。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分位组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baPWV各分位组的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影响。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5.68±2.68)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38例,脑卒中事件434例。Q1、Q2、Q3分位组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病率分别为5.17%、8.72%、11.53%,经Log-Rank检验,各分位组间的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Q1、Q2、Q3分位组脑卒中事件累计发病率分别为4.16%、7.37%、9.27%。经Log-rank检验,各分位组间的终点事件累计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Q1分位组相比,Q2、Q3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R(95%CI)分别为1.60(1.26~2.03)、2.21(1.74~2.80),发生脑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72(1.31~2.25)、2.39(1.8~3.1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21(1.12~1.32)、1.22(1.13~1.34)。结论在老年人群中baPWV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旗宋万庆张靖未纪涛桑大森
- 关键词:老年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
- 蛋白尿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联合对糖尿病患者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观察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uACR)评估肾功能的一致性,探讨二者联合对糖尿病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ardia-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参加开滦第5次或第6次健康体检且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血肌酐检测的8 791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基线uACR和eGFR水平分组:正常组(uACR<3 mg/mmol且eGFR≥90 mL·min^(-1)·1.73 m^(-2))、单纯eGFR下降组(uACR<3 mg/mmol且eGFR<90 mL·min^(-1)·1.73 m^(-2))、单纯uACR升高组(uACR≥3 mg/mmol且eGFR≥90 mL·min^(-1)·1.73 m^(-2))和uACR升高合并eGFR下降组(uACR≥3 mg/mmol且eGFR<90 mL·min^(-1)·1.73 m^(-2))。观察eGFR和uACR评估的肾功能是否一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uACR和eGFR联合分组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1)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为(60.97±9.99)岁,男性占79.05%,中位uACR为1.68(0.81,4.60)mg/mmol,平均eGFR为(92.14±16.52) mL·min^(-1)·1.73 m^(-2),uACR升高与eGFR下降不一致者占43.59%。(2)中位随访时间为3.83年,共发生CVD事件694例(7.89%),4组总CVD事件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2.96/1 000人年、19.04/1 000人年、25.65/1 000人年和46.87/1 000人年。(3)与正常组相比,单纯eGFR下降组、单纯uACR升高组和uACR升高合并eGFR下降组新发总CVD事件的风险分别升高1.06(95%CI 0.73~1.55)倍、1.99(95%CI 1.41~2.80)倍和3.00(95%CI 2.12~4.25)倍。结论 eGFR下降和uACR升高所评估的肾功能不一致现象较为常见,二者对CVD发病的影响存在联合作用。
- 陶杰张欣欣李跃军张明桑大森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将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度完成开滦集团员工健康体检且完成baPWV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房颤病史人群,血压资料不全人群,最终39 916例纳入分析。根据baPWV的三分位数将人群分为三组,分别为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分位组全因死亡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分位组全因死亡事件的累计发生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分位组baPWV对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5.13±2.36)年,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996例。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全因死亡事件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12%、3.20%、11.26%,经Log-Rank检验,各分位组间的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第三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事件是第一分位组的1.97倍(HR=1.97,95%CI:1.50~2.59,P<0.01)。按性别分层,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男性第三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事件是第一分位组的2.21倍(HR=2.21,95%CI:1.71~2.84,P<0.01)。女性第三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事件是第一分位组的2.74倍(HR=2.74,95%CI:1.20~6.23,P<0.05)。结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桑大森吴寿岭张旗
- 关键词: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全因死亡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