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翰菲

作品数:22 被引量:294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X线
  • 7篇血管
  • 7篇X线计算
  • 7篇X线计算机
  • 6篇造影
  • 5篇动脉
  • 4篇血管造影
  • 4篇体层摄影
  • 4篇冠状
  • 3篇动脉造影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造影术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冠状动脉
  • 3篇16层螺旋
  • 3篇16层螺旋C...
  • 3篇CT
  • 2篇低剂量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心功能

机构

  • 16篇广州医学院第...
  • 6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江门市五邑中...

作者

  • 22篇林翰菲
  • 15篇曾庆思
  • 11篇张超亮
  • 10篇岑人丽
  • 8篇朱巧洪
  • 8篇邓宇
  • 5篇陈苓
  • 5篇关玉宝
  • 4篇孙翀鹏
  • 3篇刘莉
  • 3篇李新春
  • 3篇谢念危
  • 2篇蔡欣
  • 2篇陈淮
  • 2篇邓韶铭
  • 2篇丁自海
  • 2篇宋玉全
  • 2篇胡淑君
  • 2篇伍筱梅
  • 2篇孙红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高千伏胸部摄影对比分析被引量:81
2003年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 (DR)在胸部的应用。方法 抽取我院DR胸部影像和传统高kV胸片各 10 0 0例 ,由 3位放射学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 ,分别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 ,同时对胸部的细微结构显示率进行评价。结果  (1)DR影像 :甲片率 5 0 6% ,乙片率 3 8 5 % ,丙片率 10 9% ,废片率 0 %。 (2 )传统高kV胸片 :甲片率 41 1% ,乙片率 44 1% ,丙片率 13 3 % ,废片率 1 5 %。 (3 )肺内的细微结构显示率 :DR影像为 10 0 0 % ,传统高kV胸片为 78 6%。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968 6,P <0 0 0 1)。结论 DR胸部影像的诊断图像质量好于传统高kV胸片。DR系统操作简单 ,成像快捷 。
曾庆思岑人丽陈苓何建勋林翰菲
关键词:X线放射摄影术胸部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朱巧洪曾庆思孙翀鹏刘莉林翰菲岑人丽张超亮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伪影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相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不同通气状态下上呼吸道行放射学成像,分析在全身麻醉无自主呼吸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是否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达到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选择拟行咽腭成形术的OSAS患者10例,手术前常规实施麻醉诱导睡眠。分别对患者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清醒期)、睡眠诱导后意识消失(诱导期)、BiPAP无创机械通气后5min(通气期)时头部正位和侧位作螺旋CT扫描,测量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软腭后区(RP)、舌根后区(RG)、会厌区(EPG)]的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并监测扫描过程中的无创血压(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结果头颈部正位扫描显示诱导期RP区和EPG区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比清醒期明显缩短,各区横截面积明显缩小[RP区:0.00(0.00,0.60)mm^2比38.34(10.57,72.76)mm^2,RG区:145.16(0.00,183.72)mm^2比177.79(111.05,216.27)mm^2,EPG区:39.02(7.55,86.36)mm^2比154.69(124.74,322.00)mm^2,均P〈0.05]。通气期各横截面径线和面积较清醒期仍明显缩小(均P〈0.05),但与诱导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部侧位诱导期除RG区左右径外,各区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均短于清醒期,横截面积亦缩小[RP区:0.00(0.00,18.74)mm^2比61.46(36.77,141.46)mm^2,RG区:69.75(35.74,214.83)mm^2比287.68(197.01,393.18)mm^2,EPG区:17.28(437,65.45)mm^2比293.76(254.63,374.83)mm^2,均P〈0.05]。BiPAP通气时各区横截面径线与清醒期比较尚明显缩短,横截面积虽缩小却较诱导期明显回升(均P〈0.05)。各期正、侧位NIBP、HR无明
温晓晖余革陈苓林翰菲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上呼吸道
双绒毛膜双胎胎盘血管结构与胎儿体重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双绒毛膜双胎胎盘血管结构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择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分娩的、成功获得血管铸型标本的3例胎盘,对胎盘血管网体积和面积与相应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血管网体积的相关系数r=0.95,两者高度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血管网面积的相关系数r=0.17.结论 胎儿宫内生长与胎盘的体积及其脐带因素关系密切,妊娠中期及其以前能利用超声检查及早作出判断,使得在妊娠中晚期能采取适当措施严密监护,对减少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率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多胎妊娠.
胡淑君孙红邓宇林翰菲丁自海
关键词:新生儿出生体重
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技术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本研究收集4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按间接法下肢静脉CTV延时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用对比剂跟踪技术(SureStar),先进行MSCT肺动脉造影,然后行下肢静脉造影扫描,A组延迟180~210s扫描;B组延迟240~270s扫描。扫描后分别测量髂总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强化CT值。结果40例患者肺动脉均显示清晰。A组髂总静脉CT值平均为115.45±12.95Hu,股静脉CT值平均为110.05±10.82Hu,腘静脉CT值平均为121.85±17.37Hu;B组髂总静脉CT值平均为103.05±13.50Hu,股静脉CT值平均为103.05±8.83Hu,腘静脉CT值平均为111.30±11.79Hu。A组与B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静脉内的造影剂浓度高于B组。诊断肺栓塞18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10例。结论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时,应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Star)肺动脉显示良好,延迟180~210s扫描能获得更好的下肢静脉成像效果。
岑人丽邓宇陈苓曾庆思李新春林翰菲张超亮
关键词: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X线计算机静脉造影术动脉造影术
动态CT扫描对肺部孤立结节的评价被引量:85
1997年
目的:应用动态CT扫描评价肺部孤立结节。材料和方法:对47例成年患者的肺部孤立结节(直径≤4cm)进行研究。其中,恶性肿瘤27例,结核瘤12例,炎症结节7例,错构瘤1例,在静脉注射碘造影剂100ml前后,对病灶进行一系列薄层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病灶的CT值。结果:所有恶性肿瘤和炎症结节显著增强,结核瘤无显著增强(P<0.001)。26例恶性肿瘤、7例炎症结节和1例错构瘤呈全部强化型;1例恶性肿瘤和1例结核瘤呈周围强化型;4例结核瘤呈边缘环状强化型;7例结核瘤不强化。结论:(1)结节强化是恶性肿瘤和炎症结节的一个指征。(2)不强化或边缘环状强化提示结核瘤。
曾庆思谢念危邓韶铭林翰菲蔡欣
关键词:CT肺肿瘤肺炎错构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检查的感染控制方案
2020年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检查的感染控制方案。方法: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医院CT设备布局感控、医院的检查区域划分、医务工作人员感控和防护要求、设备与环境感控、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布置。结果:暂未出现本科室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及院内交叉感染。结论:每家医院根据本单位的布局,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地布置,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郑叔宏曾庆思岑人丽宋玉全林翰菲陈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检查
恶性胸腔积液的CT诊断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的CT表现特点 ,及CT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 5 6例经手术、病理、胸水等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的特征性CT表现为胸膜的明显增厚。其形态改变有一定特点 ,可分为四型。但CT对无或仅有轻度胸膜增厚的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仍较困难。结论 :CT是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可清楚显示胸膜增厚的范围及程度 。
蔡欣谢念危曾庆思邓韶铭林翰菲何建勋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CT
实验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2018年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结果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兔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索CT灌注定量参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变化。方法: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方法,制作实验兔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成模后将实验兔行CT灌注扫描,计算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ALP)、门静脉灌注(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高脂饮食的实验兔全部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正常组为9只,可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组(Borderline组)13只,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组(NASH组)19只。不同组间(正常对照组与Borderline组、NASH组)肝脏CT值、肝脏/竖脊肌C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SH组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兔的肝脏CTP中的BF、BV出现下降,门脉灌注量PVP明显下降,同时出现HPI增高,提示NAFLD微循环灌注下降后,可出现类似于肝硬化的肝动脉缓冲效应。
钟志伟曾庆思林翰菲叶永胜秦积龙宋玉全向之明邓宇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动物模型CT灌注成像
16层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的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方法:对本院57例中央型肺癌(直径3-5cm)患者行16层MSCT胸部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29例,采用对比剂示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Start);对照组28例,采用经验时间法,扫描延时为(25+2)s。采集层厚1mm,螺距15,扫描速度0.5s/r。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l/mL),注射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5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遮盖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实验组29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93条,平均为3.21条/例;对照组28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1条,平均为1.11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6层MSCTA扫描是一种安全无损害,简便有效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方法;利用SureStart技术能更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图像。
岑人丽陈苓邓宇陈永富曾庆思林翰菲张超亮李新春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肺癌血管造影术图像后处理技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