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匡一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镜
  • 3篇内镜
  • 3篇溃疡
  • 2篇预后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狭窄
  • 2篇黏膜
  • 2篇黏膜愈合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超声
  • 1篇血清
  • 1篇盐酸
  • 1篇盐酸达克罗宁
  • 1篇盐酸达克罗宁...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原发性

机构

  • 10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李匡一
  • 5篇李兆滔
  • 5篇崔西玉
  • 2篇张亚历
  • 2篇邱小蕾
  • 1篇黄燕霞
  • 1篇陈曼彤
  • 1篇卢翠勤
  • 1篇黄辉文
  • 1篇欧阳勇文
  • 1篇陆宝钿

传媒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并探讨在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间经普通肠镜检查发现的90例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直肠息肉的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判断直肠息肉性质、深度和血管情况,再根据超声内镜中直肠息肉深度对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内镜对直肠息肉性质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计算超声内镜对直肠息肉恶性病变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分析超声内镜对直肠息肉蒂部和周边黏膜下血管分布的诊断结果。结果超声内镜对直肠息肉性质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0%、100.00%、97.78%、100.00%、83.33%,其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超声内镜对直肠息肉恶性病变T分期(T1a期、T1b期、T2期、总计)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3%、100.00%、75.00%、83.33%,其对直肠息肉蒂部和周边黏膜下血管分布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61%、95.74%。结论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可对直肠息肉的性质、侵袭深度、血管分布情况进行明确,其诊断准确性高,有利于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
李匡一
关键词: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超声内镜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及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对食管良恶性狭窄、食管瘘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普通胃镜或小儿胃镜,或辅以X线行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术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除一例因放疗后吞咽功能受损进食呛咳症状没有改善外,其余患者吞咽困难或呛咳症状均立即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1例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气管瘘,予取出后重新放置支架成功封堵瘘口;2例癌性狭窄因为无后续治疗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4个月出现再狭窄,予叠加支架解除狭窄;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发生支架移位,其中1例叠加支架后症状改善;死亡病例中主要死于晚期肿瘤进展。结论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能方便、有效地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及食管瘘,从而较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应当通过对患者、支架及方法的选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匡一李兆滔邱小蕾崔西玉
关键词:食管狭窄食管瘘内镜小儿胃镜
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不同时段行超声胃镜对胃癌高风险人群筛查的效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不同时段行超声胃镜对胃癌高风险人群筛查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行超声胃镜检查的胃癌高危人群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50例;A组在超声胃镜检查前10 min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 mL,B组为检查前15 min含服,C组为检查前20 min含服;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祛泡效果、检查中血流动力学、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及检查时间、疼痛评分。结果A、B、C三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4.00%、84.00%、78.00%;A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A、B、C三组患者的祛泡优良率分别为78.00%、76.00%、82.00%,三组祛泡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在胃镜通过咽喉(T_(1)),通过贲门(T_(2)),通过幽门(T_(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高于A组,C组在T_(1)~T_(3)时刻的SpO_(2)低于A组(P<0.05);B、C组T_(2)~T_(3)时刻的SBP、DBP、HR、SpO_(2)与T0时刻比较均有较大波动(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的检查时间及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B组的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 min麻醉效果最佳,祛泡效果并未明显下降,且检查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助于缩短检查时间,减轻疼痛感。
卢翠勤梁顾萍李匡一
关键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超声胃镜高风险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确诊为UC并经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82例,根据治疗效果评价,分为黏膜愈合组(A组:DAI,0—1分;Geboes,0~1级)、黏膜未愈合组(B组:DAI,0~1分;Geboes,2~5级)。随访2年,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0、12、24个月(或)复发时组织学参数、血清学指标(白蛋白、ESR、CRP、ANCA、IL-18、IL-6、IL-15),及再入院、结肠手术、结肠癌发生情况等,评估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B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女性)、既往复发、pANCA、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组再入院率[分别为27.5%和44.1%,P=0.018,OR=2.24,95%CI(1.11—3.98)]、结肠切除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组间差异明显,而癌变率[分别为0%和2.7%,P=0.643,OR=3.43,95%CI(0.14—7.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李匡一张亚历崔西玉李兆滔陈曼彤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黏膜愈合预后
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接受激素治疗(n=86)的UC患者随访2年。首先在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价(Powel-Tuck,PT)和组织病理学分级,并将患者分为完全应答(A组:PT,0~1分;病理分级,0级)、部分应答(B组:PT,0~1分;病理分级,Ⅰ~Ⅱ级)和无应答(C组:PT≥2分;病理分级≥Ⅲ级)。随后对其疾病复发、再入院、结肠手术、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预后情况进行追踪,评估早期治疗UC的黏膜愈合程度和其后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年后,完全(A组)和部分应答(B组)患者预后情况在以下方面出现差异:再入院率[A组27.5%vs B组44.1%;P=0.018;OR=2.24;95%CI(1.11~3.98)]、免疫抑制治疗[A组7.5%vs B组26.5%;P=0.008;OR=5.67;95%CI(3.24~8.93)]、结肠切除术[A组0.00%vs B组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结论激素治疗UC早期达到黏膜愈合与其后期良好的预后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李匡一张亚历崔西玉李兆滔邱小蕾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预后激素
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19年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窦小隆起病变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且术前均分别实施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A组)及内镜下活检(B组)。以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显示,本组50例患者中,14例为胃间质瘤,10例为胃脂肪瘤,10例为胃癌,7例为胃异位胰腺,5例为胃腺瘤,3例为胃平滑肌瘤,1例为胃囊肿。A组诊断符合率为84. 0%,明显高于B组的4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高。
李匡一
超细胃镜在食管狭窄并复杂瘘道扩张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超细胃镜在食管狭窄并复杂瘘道患者行扩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食道癌并复杂瘘道行常规胃镜及盲插导丝法均失败的患者,应用超细胃镜直视下留置导丝进行扩张治疗。结果:12例均成功应用超细胃镜通过肿瘤狭窄处,并留置导丝进行狭窄扩张。结论:超细胃镜由于外径超细,镜身柔软,对通过食管狭窄并复杂瘘道具有应用优势。
李兆滔崔西玉李匡一黄燕霞
关键词:超细胃镜食管狭窄食管扩张术
广东佛山地区不同年龄层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不同年龄层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80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层AP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分型、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层MAP及S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层的胰腺炎病因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层MAP患者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年龄层SAP患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患者的经济负荷较重,预后较差。
欧阳勇文崔西玉李兆滔李匡一陆宝钿黄辉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病因
内镜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内镜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注射止血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51例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相比,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李匡一
关键词:内镜止血奥美拉唑消化性溃疡
血清微染色体维持蛋白6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微染色体维持蛋白6(MCM6)的表达,探讨MCM6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105例(肝硬化组)、健康患者100例(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中MCM6的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CM6表达水平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CM6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组(P<0.05);MCM6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N分期、M分期及肿瘤血管浸润呈显著相关(P<0.05),与肝功能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等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以15.6 ng/ml作为鉴别肝癌患者与非肝癌者的诊断临界点,MCM6检测的敏感性为75.5%,特异性为83.8%。结论 MCM6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
李匡一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