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亮
- 作品数:30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磷酸萘酚喹片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疗效的观察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
- 李兴亮车立刚李春富李崇珍
- 关键词:恶性疟间日疟疗效观察
- 云南省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维西县疟疾流行情况调查
- 2008年
- 目的了解维西县疟疾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维西县1997-2007年疟疾疫情资料,开展现场媒介和传染源调查,与专业人员座谈了解疟疾防治情况。结果维西县为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疟疾流行起始地,1987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0.31/万;该县近年疟疾下降但仍未达到控制标准,且有当地感染和输入病例;其主要媒介昆明按蚊占26.45%;当地有长潜伏期间日疟流行,在海拔1800m以上地区均有疟疾分布。结论维西县为不稳定性疟疾流行区。由于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缺乏疟疾镜检人员以及缺少疟疾现场防治管理技巧等因素,使当地疟疾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建议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维西县的疟疾防治,以便能够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设备和抗疟药品等措施,加强当地的疟疾控制能力。
- 陈国伟李兴亮赵晓涛陈丽张学雁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方法
- 中国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变迁
- 杨恒林刘德全杨品芳李兴亮李春富高白荷杨亚明董莹张志勇
- 该研究项目采用WHO推荐的方法,在云南省定点开展长达20多年的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取得以下重要成果:1、建立了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萘酚喹、本芴醇体外微量测定方法,并提供了敏感性基线数据,发现萘酚喹...
- 关键词:
- 关键词:恶性疟敏感性抗疟药
- 云南勐腊县疟疾疫情漏报调查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了解勐腊县目前疟疾病例漏报情况,为制订疟疾防治计划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将抽取的乡(镇)村、杜疟疾发病,疾疫情报告等基础数据进行调查‰对居民2002年是否患过疟疾进行回顾性逐户逐人问卷记录。结果用以捕获一再捕获(CMR)方法,推算勐腊县2002年疟疾的发病人数为4 464例,是疫情报告数443例的10.1倍。疫情报告符合率仅为9.9%,漏报率达90.1%。结论目前勐腊县疟疾漏报数量大,疟疾发病形势严峻。因此,要加强疫情管理,加大疟疾防治力度,同时应引起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 李兴亮张志勇李鸿斌蒋迎春刘华兴肖育江杨文林刘江云杨涛张琼英依光香高有文宋周张海华杨建军白龙刀为民
- 关键词:疟疾漏报调查
- 萘酚喹对云南间日疟疾和抗药性恶性疟的预防效果
- 80年代以来我国恶性疟原虫不仅对氯隆等4-氨基喹啉类药物产生了高度抗性,而且对新抗疟药的敏感性正在下降[1-4]。云南边境地区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该区域成为我国疟疾流行因素最为复杂,防...
- 杨恒林李兴亮杨品芳李春富吴超张志勇高白荷
- 文献传递
- 青蒿琥酯与伯氨喹联用治疗间日疟复发一例
- 2002年
- 李春富李兴亮
- 关键词:青蒿琥酯伯氨喹药物联用病例报告
- 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
- 杨恒林李兴亮李春富杨品芳高白荷李丽杨沧江吴超张志勇
- 该研究针对全球疟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培育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的基础上,发现该株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甲硝唑、诺氟沙星有交叉抗性;对咯萘啶有交叉抗性的征兆;对氯喹、本芴醇、萘酚喹、甲氟喹和奎宁无交叉抗性。并首次证实青蒿琥...
- 关键词:
-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原虫抗疟药
- 中缅边境疟疾流行特征研究及诊疗新技术应用
- 孙晓东张再兴王剑邓艳杨捷陈国伟李兴亮魏春
- 与中国相邻的缅甸边境地区疟疾流行严重,属典型的边、穷、少、远地区,缺乏相应的疟疾资料。为确保2007年启动的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在中缅边境云南12个县和缅甸4个特区顺利实施,课题组以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为研究现...
- 关键词:
- 关键词:疟疾防治
-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恶性疟作用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疟作用。 方法 采用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 (A组 )或甲硝唑 (B组 )联用 3d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体外测定采用 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 3种药物单一用药及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或甲硝唑联用的敏感性。 结果 体内观察法共收治 70例病人 ,其中 A组 5 5例 ,B组 15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2 6 .5± 16 .5 ) h(8h~ 93h)、(19.2± 11.0 ) h(4h~ 4 1h) ;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 (37.4± 15 .3) h(13h~ 93h)和 (42 .8± 14 .7) h(2 5 h~ 72 h) ;2 8d复燃率分别为 4 7.4 %和 75 .0 %。体外微量法测得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 5 .9%和 0 .3% ;青蒿琥酯与甲硝唑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38.8%和 5 .6 %。 结论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在体外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
- 李春富杨恒林李丽李兴亮杨品芳高白荷
- 关键词:青蒿琥酯诺氟沙星甲硝唑恶性疟疾
- 缅甸克钦邦芒温区疟疾流行情况调查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了解与我国相邻的缅甸克钦邦芒温区疟疾流行情况,指导我国云南省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治。方法对芒温区3个村寨的所有居民和区中心学校学生询问疟史,同时采血,涂制血片,镜检疟原虫。结果共调查424人,居民带虫率16.3%(95%CI:12.9%~20.1%);1年内2次及以上疟史率和1次疟史率分别为56.8%(95%CI:52.0%~61.6%)和99.1%(95%CI:97.6%~99.7%);低年龄组人群带虫率显著高于高年龄组(P〈0.01),但带虫率与性别无关(P〉0.05)。结论缅甸芒温区为稳定超高度地方性疟疾流行区,对我国2020年消除疟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刘慧李兴亮陈华邓昌龙孔孔龙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