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旗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压
  • 4篇颅内
  • 4篇颅内压
  • 3篇亚低温
  • 3篇亚低温治疗
  • 3篇外科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损伤
  • 3篇侧裂
  • 3篇侧裂区
  • 3篇出血
  • 2篇对冲性
  • 2篇血肿
  • 2篇硬膜
  • 2篇硬膜下
  • 2篇硬膜下血肿
  • 2篇伤患者
  • 2篇手术

机构

  • 11篇上海市第七人...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3篇张旗林
  • 8篇迟风令
  • 7篇张冯佐
  • 6篇光正耀
  • 4篇张弛
  • 3篇张敬泉
  • 3篇郑志文
  • 3篇陈林宝
  • 2篇洪波
  • 1篇周晓平
  • 1篇钟春龙
  • 1篇徐巳弈
  • 1篇凌盛峰
  • 1篇袁林
  • 1篇彭涛
  • 1篇彭涛
  • 1篇袁林

传媒

  • 3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大医生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低温治疗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亚低温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并对患者术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第3天起颅内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术后第3、7天脑脊液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脑脊液乳酸水平与患者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旗林光正耀张冯佐张敬泉迟风令
关键词:亚低温重症脑出血颅内压脑脊液乳酸
外侧裂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7年
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的自然裂隙,内含诸多血管和蛛网膜结构。正确利用其局部解剖特点,对顺利开展经外侧裂手术入路很重要[1]。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6年6月33例外侧裂区肿瘤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
张敬泉迟风令张弛张旗林彭涛袁林光正耀洪波
关键词:侧裂区显微外科治疗岛叶蛛网膜手术减压血管痉挛
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85例患者,按一期硬脑膜修补方式分为自体膜修补组(甲组33例)、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乙组16例)和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丙组36例),对二期颅骨修补过程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丙组分离皮瓣出血量较甲组平均减少70ml(P〈0.05),手术时间平均减少30min(P〈0.05),二期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少于甲组、乙组(P〈0.05),术后感染、皮下积液方面三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张旗林迟风令
关键词:人工硬脑膜颅骨缺损
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重型颅脑损伤( TBI )后顽固性颅内压( ICP )升高,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缺血、缺氧,时间较长者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导致预后不佳[1]。颅内高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影响TBI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ICP的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存争议。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观察了42例TBI患者的ICP变化。现报告如下。
张旗林迟风令光正耀张冯佐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脑血流量减少病理生理过程TBI
重型颅脑损伤的颅内压与预后及其在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变化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大骨瓣减压术中IC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骨瓣减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ICP值。术后6个月时评估患者的预后,对术前不同ICP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在大骨瓣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血肿清除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5.48±10.09)mm Hg、(29.84±5.21)mm Hg、(8.86±3.78)mm Hg、(10.15±4.12)mm Hg和(11.41±5.26)mm Hg。减压术前ICP>60 mm Hg患者的预后不良率和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CP<40 mm Hg和40~60 mm Hg的患者(均P<0.05)。减压术中大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的IC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ICP明显增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应警惕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大骨瓣减压的同时充分切开硬脑膜能最大程度地降低ICP。
张旗林张敬泉张弛彭涛袁林周晓平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
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镜治疗组22例(甲组),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治疗组18例(乙组),术后3个月根据GCS评分,甲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5例;乙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神经内镜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旗林迟风令张冯佐
关键词:神经内镜亚低温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颅内压
静脉早显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6年
在进行血管再通或评估时,若动脉期提前显示静脉结构,则可认为有静脉早显。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缺血后自身调节受损,血管显著扩张,造影剂快速通过扩张的血管,从而导致静脉早显。静脉早显的出现,常提示梗死后出血转化、脑血管调节受损、不可逆性脑梗死等病理生理改变。静脉早显对决定是否进一步取栓或溶栓治疗,评估脑组织生存能力和出血风险,避免血管再通后再灌注损伤和无效血管再通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旗林洪波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颅骨修补术后感染保守治疗成功报道
张冯佐张旗林张弛
经颅视神经显微减压救治创伤性视神经损伤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比较25例经颅视神经显微减压手术前后病人的视力变化。结果视力得到改善17例,无效8例。有效率68%(17/25)。结论早期经颅视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救治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视力恢复与伤后时间、手术方法及视神经损伤程度相关。
迟风令光正耀张冯佐郑志文张旗林凌盛峰张弛陈林宝
关键词:视神经减压术显微外科
对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92例对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58例(63.0%),植物生存6例(6.5%),死亡28例(30.4%)。结论对于对冲性外侧裂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及时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保护外侧裂区血管。
光正耀陈林宝迟风令张冯佐郑志文张旗林
关键词:对冲伤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