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微

作品数:18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主义
  • 3篇中国近现代史
  • 3篇现代史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近现代史
  • 3篇价值观
  • 2篇大学生
  • 2篇新时期大学生
  • 2篇思政
  • 2篇思政课
  • 2篇民族
  • 2篇教育
  • 2篇高校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当代青年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道理
  • 1篇学生价值观
  • 1篇洋务

机构

  • 17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社会科...

作者

  • 17篇于微
  • 1篇吴永华

传媒

  • 2篇青年与社会(...
  • 2篇青年与社会
  • 2篇佳木斯职业学...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村教育
  • 1篇才智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开放大学...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生成与内在特征研究
2024年
需要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审视人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对该问题达成一致的观点。与先前的研究者不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实际的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了需要与人的本性、社会生产以及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人的需要的深刻理解,推动了哲学史上对人的需要理论研究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曲月于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加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问题与对策
2014年
当下,各级院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加强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于微
关键词:青年学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共关于土地问题的决策
2011年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史,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焦点。中国共产党抓住事物的本质,依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需要,对土地政策进行探索,领导人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
于微
关键词:耕者有其田减租减息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构建研究
2013年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与现实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与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现状如何,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易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促成其合理构建,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
于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构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自我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2024年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态形成不断受个人经历、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社会风貌。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能够为我们剖析自我意识形态提供强而有力的思想武器。文章结合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地位,明确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的关系,探究自我意识形态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而对自我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和判断,提出了意识形态赋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
郭静宜于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我意识形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内涵意蕴与践行策略研究
2024年
高校思政课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思政课程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以及人类发展一般规律,是多种要素相统一的有机体。想要讲深讲透道理,就要对思政课的本质进行系统性分析。从内涵意蕴上看,“讲道理”就是讲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理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情理;从实践要求上看,想要讲好道理,首先就得构建师生互信,坚持教师、学生“双主体”,其次政治性与学理性作为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也应当注重二者的“相统一”,最后当前时代发展之快,思政课不能固步自封,应坚持守正、创新“同发展”;从实践路径上看,要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基础在“讲深”、重点在“讲透”、要点在“讲活”。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微张耀文郭静宜国鸽李佳男
关键词:思政课道理
中国近现史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
2013年
在近代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背负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承栽了太多对改变旧中国落后状态的幢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缩影,其生产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的兴起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于微
关键词: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史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4年
杜林基于“永恒道德”这一理论前提,构建了自己的道德观。杜林的道德观及其相关思想对当时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理论上的混乱和思想上的动摇,也对工人运动的实际行动和团结统一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观点所涉及的“认识基础”“理论前提”等多方面展开了批判,同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同杜林道德观的本质区别。这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性,也为后来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郭静宜于微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当前我国高校国情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高校国史国情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加强对高校国史国情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实效性、系统性,进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形成十分迫切而必要。
于微
关键词:国情教育高校学生中国近现代史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及其引导研究
2013年
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自身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新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态势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与变化。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发挥高校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功能,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合理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进而发挥新时期高校的育人与文明传承、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功能。
于微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引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