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奇
- 作品数:6 被引量:10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被引量:15
- 2007年
-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积占有效叶面积比大于等于61.9%,粒叶比值大于等于0.66粒·cm^-2,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9.00 t·hm^-2,占产量的75%以上。
-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袁奇郑永美王惠芝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单季晚粳稻超高产
-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 为明确12 t·hm超高产群体的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12 t·hm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
-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袁奇郑永美王惠芝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单季晚粳稻超高产
- 文献传递
- 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被引量:89
- 2007年
- 以水稻晚粳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特点,并与手栽处理分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0/4、0/5、0/6、0/7的一级分蘖和4/1低蘖位二级分蘖;随着栽插密度增加,0/4、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率均下降,4/1等低位的二级分蘖发生率下降更多,最终成穗率也下降。研究还表明机栽3苗时产量最高,与手栽处理相比,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及最终产量均高于手栽处理。该文揭示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
- 袁奇于林惠石世杰邵建国丁艳锋
- 关键词:机插水稻分蘖成穗率
-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 为明确12t·hm<'-2>超高产群体的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12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
-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袁奇郑永美王惠芝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单季稻晚粳稻超高产
- 文献传递
- 起身肥改善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起身肥对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改善作用,为氮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不同起身肥水平下植株周围土壤矿质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及起身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起身肥后均能显著提高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浓度。随移栽后时间推移,距植株1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而距植株4和7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先升后降态势。与非起身肥处理相比,起身肥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水稻吸氮量、基蘖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以施适量起身肥处理最高。其基蘖氮肥利用率高达27.17%,比非起身肥处理高15%,差异极显著。产量为8 814.0 kg.ha-1,比非起身肥处理高529.5 kg.ha-1。【结论】秧田施起身肥310.5 kgN.ha-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根际土壤矿质态氮浓度,促进分蘖的早生发快,增加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 郑永美丁艳锋王强盛李刚华吴昊袁奇王惠芝王绍华
-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
-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高产栽培调控机理
- 本文以武香粳9号密度试验、肥料运筹试验、密度与肥料运筹互作试验和武运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集成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规律、氮素吸收与利用特点及其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机插...
- 袁奇
- 关键词:机插水稻水稻生长栽培技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