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盛
- 作品数:162 被引量:2,168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诊断被引量:142
- 2002年
- 选用叶色不同的粳稻和籼稻品种 ,测定了植株不同含氮水平下主茎各叶的叶色和氮含量。发现顶 4叶在稻株氮素营养丰缺演变过程中表现较活跃 ,植株含氮量较低时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明显低于上部各叶 ;随植株含氮量提高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迅速提高 ,与其上位各叶的差距缩小。顶 4叶是反映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理想指示叶。同时还发现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与稻株含氮量关系密切 ,且不受品种和生育进程影响 ,因此 ,用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普适性。研究提出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倒 2叶出生期和抽穗期顶 4叶与顶 3叶叶色相近为高产水稻的标志 ,粳稻植株含氮量 2 7g·kg-1DW和籼稻植株含氮量 2 5g·kg-1DW可作为水稻氮素丰缺的临界指标。
- 王绍华曹卫星王强盛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
- 关键词:水稻氮素营养诊断
- 控蘖剂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效果被引量:16
- 2002年
- 以 5种水稻控蘖剂为供试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 :5种控蘖剂均能有效抑制水稻分蘖发生 ,其中控蘖剂B抑蘖能力最强 ;施药时期影响控蘖剂的抑蘖效果 ,施药越早抑蘖效果越强 ;控蘖剂靶标蘖位与施药时叶龄关系密切 ,主茎 5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Ⅳ和V ,主茎 9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Ⅶ和Ⅷ ;无效分蘖期喷施控蘖剂能减少大田无效分蘖的发生 ,降低群体的高峰苗数 ,增加氮素吸收量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 王绍华揭水通丁艳锋王强盛
- 关键词:水稻分蘖发生成穗率氮素利用率
- 绿肥还田在稻作生态系统的效应分析及研究展望被引量:10
- 2021年
- 绿肥种植利用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也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为中国粮食稳定和绿色增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栽种之前的绿肥还田耕作模式就是将绿肥植物体直接耕翻于稻田中作为肥料或是将绿肥植物体沤堆成肥再施用于稻田土壤,这不仅能够培肥稻田土壤、增强土壤供肥能力和减少稻季化学肥料施用,而且能够减少稻田周年化学养分供给、减轻稻田营养物质流失、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是轻简种植、绿色高效的农作制度模式。本文概述了绿肥还田对稻田土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展望了绿肥在稻田资源利用中的潜力,为绿肥高效种植和合理还田提供参考。
- 王强盛薄雨心余坤龙刘晓雪
- 关键词:绿肥植物土壤质量温室气体
-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被引量:15
- 2007年
-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积占有效叶面积比大于等于61.9%,粒叶比值大于等于0.66粒·cm^-2,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9.00 t·hm^-2,占产量的75%以上。
-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袁奇郑永美王惠芝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单季晚粳稻超高产
- 水稻休眠分蘖芽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5
- 2009年
- 以2个籼稻品种Ⅱ优航1号、扬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齐穗后去除顶穗和保留顶穗对倒2节间叶腋内休眠分蘖芽(倒2芽)的生长动态及倒2芽、倒2芽着生节(倒2节)中内源激素(IAA、Z+ZR、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顶穗后,倒2芽休眠解除,开始萌发生长。在去除顶穗后1d内,倒2节中吲哚-3-乙酸(IAA)水平、倒2芽中脱落酸(ABA)水平迅速下降,其后2种激素含量基本保持稳定,而留穗处理这2种激素含量变化不大。去除顶穗后,倒2节和倒2芽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均持续升高,与留穗处理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其变化动态与倒2芽生长动态相一致。而2个处理间倒2节中ABA水平、倒2芽中IAA水平相差不大。分蘖芽的萌发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芽中较低的ABA/(Z+ZR)值、节中较低的IAA/(Z+ZR)值有利于分蘖芽的生长,其值较高抑制分蘖芽生长。
- 刘杨王强盛丁艳锋刘正辉李刚华王绍华
- 关键词:水稻分蘖芽萌发休眠内源激素
- 水稻水培育秧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水培育秧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该营养液含有B、Cu、Zn、Mn、Mo、Si、Fe、K、Ca、Mg、P和N元素,43.6~52.6∶1.2~2.6∶4.4~6.9∶41.5~55.6∶...
- 丁艳锋王绍华李刚华刘正辉王强盛李玉祥雷武生赵云
- 文献传递
- 花后水稻穗部夜间远红外增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6
- 2009年
-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在开放环境下使用远红外加热器对水稻穗部进行增温处理,研究了灌浆结实期穗部日间或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了垩白发生,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与日间增温影响一致。夜间增温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有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趋势,与日间增温相反。夜间增温处理淀粉结构与日间增温差异较分明,尤其是胚乳腹部,夜间增温胚乳腹部的淀粉粒个体较大,棱角分明,排列紧密;而日间增温淀粉体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但数量较多。夜间增温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增幅较小。总体来说,灌浆结实期夜间增温对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影响与日间增温一致,对蒸煮食味品质和淀粉结构的影响与日间增温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程度整体上小于日间增温。
- 戴云云丁艳锋刘正辉王强盛李刚华王绍华
- 关键词:夜间增温稻米品质淀粉结构
- 花后开放式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2年
- 【目的】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研究花后开放条件下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评估未来气候变暖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于2009—2011年通过设计不同的增温时间(全天增温、白天增温、夜间增温)和不同的增温幅度(1.5、3℃)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不同情景和不同增温程度下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该增温系统实际增温值低于设计值,在本试验条件下,花后不同增温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并随增温幅度提高下降的幅度增大,而且小麦产量在不同增温水平下,都以全天增温处理的产量损失最大,花后小麦冠层在全天、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3.7和16.9℃的基础上升高1.8℃左右,产量损失可达22.3%;花后增温增加了小麦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的含量,两年试验中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均以处理6(夜间增温3℃)增加最多,增幅分别为7.9%和13.2%;蛋白组分方面,增温处理对蛋白组分的影响较为复杂,但两年结果显示谷蛋白显著提高,因此谷蛋白的合成和积累易受温度的控制;另外增温处理对淀粉及其组分的影响较小。【结论】在其它生育进程不变的情况下,花后增温将会导致小麦减产,同时小麦籽粒物质组成也将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小麦的品质。
- 卞晓波陈丹丹王强盛王绍华
- 关键词:小麦
-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 为明确12 t·hm超高产群体的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12 t·hm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
-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袁奇郑永美王惠芝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单季晚粳稻超高产
- 文献传递
-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对策被引量:1
- 2016年
- 家庭农场打破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是有效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等手段统计分析江苏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影响因素,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业信息平台、创建品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 汪国好高明戴金平王强盛
- 关键词:家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