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雁
-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血压患者微循环改变及与血小板聚集性的关系被引量:12
- 1998年
-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的改变及与血小板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XDM300-B型彩色甲襞微循环仪和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对94例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微循环的观察及血小板功能测定。结果(1)高血压组的微循环总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高血压Ⅰ期时仅有一项粒缓流的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Ⅱ、Ⅲ期高血压分别与对照组及与Ⅰ期高血压比较,各项主要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但Ⅱ期与Ⅲ期之间比较仅粒缓流存在显著差别,其他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3)高血压的微循环中度及重度异常组的血小板聚集性1min、5min及最大聚集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差异,中度及重度异常组之间相比较,5min及最大聚集率均呈显著差异,分别为66.45±11.28(P<0.05),76.52±16.31(P<0.01),二者正相关。(4)微循环异常总积分值越高,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也越高(r=0.4242,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微循环障碍程度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检查结合可作为临床抗凝、降低血粘度治疗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
- 董晓雁林桂珍蒋雯戴水田
-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血小板聚集性高血压
- 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建立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膜片钳细胞贴附式记录技术。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灌组表现出明显的心脏损伤效应,复灌过程中各项心功能指标(LVDP、±LVdp/dtmax)的恢复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缺氧/复灌组比较,经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组的顿抑心肌收缩功能恢复明显提前(P<0.01),心功能(LVDP、±LVdp/dtmax)恢复增强(P<0.05);②吡那地尔在缺血/再灌注条件下提高KATP通道的电流幅度,增加通道的开放概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暂低氧方式同时经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可增强大鼠顿抑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
- 董晓雁祝芬
- 关键词:心肌顿抑
- 心力衰竭时内皮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钠素的关系及转换酶抑制剂的影响
- 董晓雁
- 关键词:心力衰竭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心钠素转换酶抑制剂
- 卡托普利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逆转与消退效应的实验研究
- 该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的卡托普利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效应;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卡托普利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抑制效应.结论:卡托普利虽不影响血脂水平,但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效地阻止A...
- 董晓雁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原癌基因端粒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卡托普利
- 文献传递
- 缬沙坦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评价联合给予缬沙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用高脂高糖饮食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体外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s便于示踪。造模成功后,单独及联合给予缬沙坦灌胃和BMSCs移植。4周后检测不同组大鼠心功能、心肌纤维化及心肌凋亡,免疫印迹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及微血管密度下降,心肌纤维化及凋亡比率增加,处理后,心功能及微血管密度升高,心肌纤维化及凋亡率下降,联合组优于单独处理组(P<0.05)。模型组大鼠心肌MMP-9增高,TIMP-1下降,CTGF上调(P<0.05),处理后,单纯缬沙坦组CTGF下调(P<0.05),BMSCs移植组可见标记的BMSCs定植分化为新生血管,且MMP-9下降,TIMP-1增高。联合组MMP-9下降,TIMP-1升高,CTGF下降,且与单纯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缬沙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诱导血管新生,改善心肌重构,具有协同作用。
- 蒋雯祝芬张远恒张磊李峻陈绪江熊晓舫江巍王珣董晓雁
-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 方法 :测定冠心病 (CHD)组 30例、原发性高血压 (EH)组 2 8例、EH并发CHD(EH加CHD)组 39例和正常对照组 2 0例的血脂、AngⅡ、vWF、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 (NO)水平以及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EH组、CHD组和EH加CHD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 (FMD)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7.32± 4 .36 )、(5 .6 2± 3.0 9)和 (3.72± 3.0 6 ) %∶(14 .2 1± 7.71) %以及 (17.82± 6 .0 0 )、(12 .6 1±4 .2 9)和 (9.5 2± 4 .85 ) %∶(19.33± 9.6 2 ) % ,均P <0 .0 5 ]。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在CHD组和EH加CHD组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呈正相关 [分别为 (r =0 .317,P <0 .0 1)和 (r =0 .2 98,P <0 .0 1) ],EH加CHD组与血浆AngⅡ水平呈负相关 (r =- 0 .4 71,P <0 .0 1) ;剔除HDL C影响因素后仍呈负相关 (r =- 0 .2 84 ,P >0 .0 1) ,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与上述各因素无关。根据FMD程度将 4组受试者合并后再分为A、B两组 ,A组FMD≤ 5 % ,B组FMD >5 % ,结果显示 ,A组的AngⅡ和ET 1明显高于B组 [分别为(10 1.4 5± 13.4 2 )∶(35 .6 4± 9.6 2 )
- 张桂清曾秋棠曹林生袁杰董晓雁王夜明王祥贵赵宏
-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采用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HRV改变及其与病变类型、部位、范围大小的关系.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组SDNN(82.18±28.94ms)和HRVI(21.01±4.06)较正常对照组(125.87±31.10ms,25.80±4.26)显著降低,P<0.01;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分别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呈显著差异;HRV值丘脑区<基底节区<颞、额、顶叶区<小脑区;多发性脑梗塞SDNN与HRVI显著低于腔隙性脑梗塞(P<0.01),提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期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而迷走神经活动受抑制,其改变程度与病变类型、部位及范围大小有关,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HRV分析也是预测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猝死危险性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 董晓雁符雅明刘尚斌王海燕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急性脑血管病病变类型脑出血脑动脉硬化
-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脂饮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纤溶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家兔 4 0只随机分为 4组 :A组予普通饲料、B组予 1%高胆固醇饲料、C组和D组进食同B组 ,分别予氯沙坦和卡托普利灌胃。 12wk后取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 ,处死动物 ,制作标本 ,观察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和血管内膜、中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内膜的超微结构 ;检测血管组织的内皮素 (ET 1)水平。结果 :B组的血脂和ET 1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 ,斑块形成明显 ,血浆t PA活性降低、PAI 1活性增高。氯沙坦的干预不影响血脂水平 ,但可减小斑块面积 ,降低ET 1,改善t PA和PAI 1活性 ;D组除ET 1外的各项指标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和D组内皮损伤明显轻于B组。结论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均能改善高脂血症家兔的内皮纤溶功能 ,减轻粥样斑块形成。
- 袁杰曾秋棠张桂清王夜明王祥贵董晓雁
-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灭活剂动脉粥样硬化氯沙坦卡托普利
- 应用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Captopril对动脉粥样斑块中c-myc和c-fos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了解卡托普利对动脉粥样斑块中原癌基因 c- m yc和 c- fos m RNA表达的影响及原位逆转录 - PCR(IS-RT- PCR)技术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4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胆固醇组及用药组 ,采用ISRT- PCR技术观察三组原癌基因 c- myc和 c- fos m RNA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胆固醇组的 c- m yc和 c- fosm 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用药组则显著低于胆固醇组 ;(2 )主动脉粥样斑块中 c- m yc、c- fos m RNA呈强阳性反应 ,广泛分布于内膜层 ,阳性信号为核阳性 ;而用药组呈弱阳性反应 ,散在性分布。结论 提示卡托普利能显著抑制 AS斑块中原癌基因 c- m yc和 c- fos m RNA的表达 ,同时亦体现了 ISRT-
- 董晓雁方向明郑民安胡继军林桂珍蒋雯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原癌基因卡托普利
- 氯沙坦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 评估氯沙坦对高脂血症兔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 5 0只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A组喂以含 1%胆固醇的兔饲料 ,B、C、D组在喂以含 1%胆固醇兔饲料的同时分别喂以 10mg·kg-1·d-1和 2 5mg·kg-1·d-1的氯沙坦以及 10mg·kg-1·d-1的开搏通 ,E组为正常对照组 ,喂以标准普通兔饲料 ,共 12wk。实验结束时 ,抽血对血脂水平进行测定。麻醉后处死动物 ,分离从主动脉根部至髂动脉分叉处的血管段 ,取主动脉弓处的组织行组织学检查 ;将胸主动脉切成 4mm长的血管环置浮槽中做离体实验 ,观察对乙酰胆碱、硝酸甘油、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反应曲线 ;剩余的血管制成组织匀浆 ,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对组织中的AngⅡ和ET 1进行测定。 结果 ①A、B、C、D组的血脂和An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E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A、D组血管组织中ET 1水平明显高于B、C、E组 ,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②A组的血管环对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的舒张反应明显减弱 ,与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B、C、D组与E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在A、B组明显增强 (P <0 0 1) ,C、D组与E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③各组的血管中膜面积相似 ;A、B、C、D组的血管横截面积明显增加 ,?
- 张桂清曾秋棠曹林生袁杰董晓雁王夜明王祥贵赵宏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氯沙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