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
- 作品数:37 被引量:19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被引量:10
- 2012年
- 基于清代、民国期间多种历史文献中的风、雨、潮现象和"颶、颱"记载重建了1644~1911年影响今华东浙、沪、苏的台风频率序列F。清代史料中记载了该区受263次台风影响,年均0.98次。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4a周期表现最为明显。F与Nino3指数基本对应,反映出入境华东的台风对极端ENSO事件并不敏感,强LaNina年和强ElNino年入境本区的台风频率基本相同。研究时段内,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增暖会增加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
-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
- 关键词:台风清代
- 17世纪日本2次重大台风事件的路径重建被引量:3
- 2014年
- 西北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日两国为台风灾害多发区,这些地区的台风路径变化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基本上不存在定量气象资料,只能靠历史文献重建台风事件。日本17世纪史料有限,利用史料的同时,还利用器测时期的台风记录推测了历史时期台风路径及其规模。本文重建了1650年9月11日和1674年9月15—17日影响日本的台风大致路径。通过台风个案的重建,明确了现有汇编资料收录不全的问题,发现了各藩公用日记等未利用史料。在不存在风向变化等详细记录的条件下,重建台风路径时可以适度关注其"危险半圆"。同一次影响中日两国的台风路径都偏北,基本上不登陆九州。重建华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事件时,需要考虑涌潮事件的存在。
- 小林雄河潘威
- 关键词:台风
- 黄土高原地区1766—1950年雨季开始时间及其对夏季风的响应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黄河中游陕县站和永定河下游卢沟桥站逐日平均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 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侯"尺度下重建了黄河以及永定河汛期开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序列开始于1919年,永定河下游开始于1912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平均入汛时间在7月5—10日、永定河在7月16—20日。相比黄河中游,永定河入汛时间比较稳定,汛期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6月底7月初,而黄河中游波动非常大,最早在3月份就入汛,最晚在10月份才进入汛期。而二者的入汛时间距平序列都与夏季风强度序列成反相关关系,即在夏季风强的阶段,入汛时间偏晚;夏季风弱的时候则偏早。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度影响着我国南北雨季的开始时间,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时间提前,北方雨季开始时间推迟;在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 刘欢潘威
- 关键词:黄河黄土高原夏季风强度
- 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结构重建及最大槽蓄容量被引量:9
- 2015年
- 基于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编制的中国地形图、1930―1934年日军参谋本部所绘中国地形图、广东省水文志和研究区各县县志等历史文图资料,重建研究区20世纪30年代的河网模型,对传统农业末期平原河网水系进行高精度复原,计算其最大槽蓄容量并分析其区域特点。结果表明:1)20世纪30年代珠三角河网(除干流河道)的最大槽蓄容量为6.78亿-20.75亿m^3,其极值为20.75亿m^3,平均值为13.38万m^3/km^2。其中1级河道最大槽蓄容量占总量的33.5%-49.1%,对于整个河网的容蓄洪水能力及水资源调度能力影响更大。与现阶段不同,传统农业时代末期(20世纪30年代)珠三角河网的槽蓄容量与河网密度呈正相关,槽蓄容量的大小受河网密度的影响较为明显。2)20世纪30年代珠三角河网的形成与传统时期的农业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河网水系是自然发育与该时期围田业对其开发、围垦的共同结果,围田开发的兴修堤围、挑挖河道等活动对于河网的扩展及其最大槽蓄容量的增加具有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 侯鑫潘威
- 关键词:珠三角
- 清代淮河水报制度建立及运作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清政府淮河的管理,主要关注与黄、运关系密切的下游河段。随着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国势的提升,对于淮河上游水文环境信息的掌控也进入了清政府管理视野之中。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利用地方官员和社会民间的力量,在河南、安徽境内淮河上游沿线设置了多个志桩,观测其涨水尺寸,并将这些信息利用马递的方式,快捷地传递至下游治河官员处,一定程度上成为下游河工防洪调控的重要参考,从而建立起了淮河水报制度。淮河水报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发展,是清政府要求掌控疆域内环境变化的结果,政府通过调动辖境内河官、地方官乃至基层人员等不同的人力资源,并相应地调整和完善其自身行政事务能力,从而使其环境管理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 庄宏忠潘威
- 关键词:清政府
-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叶盛
- 关键词:黄河中游汛期夏季风径流量
- 治沙首在安民:对唐代以来陕北聚落遗址数据的分析
- 2016年
- 通过对陕北唐代以来聚落型遗址的数量、分布等信息的提取,结合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情况,对近1300年来的聚落遗址数量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近1300年来研究区域内聚落遗址数量在不断减少,分布范围在空间上呈现出向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靠近的趋势。通过重建大批古聚落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控制性因素可能并非为沙漠化或气候变化,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可能更为重要。在研究时段内,唐朝对生存于该区域的党项族采取羁縻府州制度进行管理,宋夏对峙时期党项族重视发展农业,宋政府也注意在当地的农业开拓;元明清时期为聚落址减少时期,统治者对研究区多采取封禁管理。管理政策更多成为近1300多年来聚落遗址数量变化的控制因素。
- 张丽洁潘威
- 关键词:聚落遗址沙漠化
- 清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时间与夏季风强度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 潘威满志敏庄宏忠叶盛
- 关键词:夏季风强度黄河气候变化
- 1766年以来永定河汛期径流量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被引量:5
- 2013年
- 以清代永定河芦沟桥志桩尺寸记录为骨干资料,结合近现代器测水文资料,使用分段建模的方法恢复了1766-2004年永定河芦沟桥断面的汛期径流量序列,序列表明永定河径流量在逐年尺度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但其洪峰规模自19世纪以来不断减小,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初期是最为明显的丰水时段,而1920年代后径流量便明显萎缩,枯水期一直延续至现代。进入1920年代后,流量变化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存在的30年准周期消失,水量变化呈现无周期特征。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标PDO的比对发现,两者在30-40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天然状态下,太平洋温度升高对应于永定河流域较为干旱的时段。海温异常造成的季风强度变化会导致华北地区降雨格局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永定河芦沟桥以上河段的汛期水量,表明处于季风区北部边缘的永定河水系对于太平洋海温变动具有更大的敏感性。
- 潘威萧凌波闫芳芳
- 关键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被引量:14
- 2010年
- 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 潘威王美苏杨煜达
- 关键词: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