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兰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泸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泸州市科技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规范治疗和管理对哮喘儿童病情控制和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规范治疗和管理对哮喘儿童病情控制和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的3~14岁哮喘患儿60名,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 INA)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12月,在治疗和管理前、后分别采用儿科哮喘控制测试表(ACT)对哮喘儿童的病情控制进行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结果:规范治疗、管理12月后ACT得分明显提高,轻度(t=9.56,P〈0.05)、中度(t=6.67,P〈0.05)、重度(t=6.29,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规范治疗和管理后患儿家长SCL-90中敌对、精神病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七项因子得分明显降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质量及家长的心理健康,规范治疗和管理能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障碍。
- 简国江孙晓红张燕丽吴静梁玉兰
- 关键词:哮喘自评量表
- 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RF)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炎合并RF新生儿10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CPAP序贯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和观察组(NCPAP序贯HHFNC治疗)各5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24 h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短于常规组;治疗24 h后,两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pH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76.36±7.28 mmHg、204.75±20.15mmHg、7.25±0.59)均高于常规组(72.57±7.05mmHg、193.07±19.47mmHg、6.93±0.51),呼吸频率(51.43±3.67次/min)低于常规组(53.82±4.16次/min),两组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C反应蛋白(9.25±1.06 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22±0.31)、降钙素原(1.17±0.31 ng/L)均低于常规组(10.84±1.27 mg/L、1.48±0.36、1.41±0.45 ng/L)(均P<0.05)。结论:NCPAP序贯HHFNC可缩短肺炎合并RF新生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调节患儿血气指标及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 张元铭梁玉兰杨盛泉
-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进行救治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儿40例,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记录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1 h以及12 h的动脉血气情况,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值以及氧分压(PaO_2)值。记录2组患儿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统计2组治愈率。结果 2组患儿在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1 h、12 h后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梁玉兰陈亮袁丹
- 关键词: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早产儿肺透明膜病
- 婴幼儿哮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分析
- 2000年
- 叶晓秀李红梅梁玉兰简国江甘仲霖
- 关键词:哮喘药物疗法疗效婴幼儿
- 阴沟肠杆菌感染致新生儿颅腔积气一例报告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含气的脑炎在新生儿非常罕见。我们报道1例日龄为5d的新生儿,因败血症并发颅内感染而导致颅腔大量积气。对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感染引起颅腔积气患儿进行临床和疾病转归及泸州地区阴沟肠杆菌耐药分析。方法对本例阴沟肠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颅腔大量积气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抗生素、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及支持治疗,反复检查血常规、CRP、头颅CT、血培养、脑积液常规、脑脊液培养等。结果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为阴沟肠杆菌,头颅CT表现为颅腔大量积气,随着病情好转颅腔气体逐渐吸收后形成严重颅腔积水,并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本病案强调阴沟肠杆菌感染在新生儿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新生儿阴沟肠杆菌颅腔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导致颅腔积气,对喹诺酮类敏感率93.75%-100%、庆大霉素敏感率73.33%、亚胺培南敏感率94.12%,对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三代易产生耐药性,病死率高,存活后遗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 叶晓秀梁玉兰袁丹彭志远董文斌
- 关键词:脑膜炎颅腔积气阴沟肠杆菌素
- 高危儿随访联合早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残障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高危儿随访联合早期干预对降低新生儿残障率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围产期高危儿63例,分为早期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同时选取足月健康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婴儿6月龄和12月龄时的头围、身长、体质量等发育指标以及发育商等神经功能指标的差异。比较早期干预组和未干预组12月龄时神经运动功能正常率。结果:未干预组的高危儿在6月龄和12月龄时的头围、身长、体质量以及发育商均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在6月龄和12月龄时的头围、身长、体质量以及发育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12月龄时神经运动功能正常率79.2%,高于未干预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儿进行神经发育状况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指导,能有效的提高高危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 梁玉兰陈亮袁丹刘义容黄萍
- 关键词:高危儿早期干预随访神经功能
-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血气变化与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围生期窒息新生儿PaCO2、pH及剩余碱变化与其神经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分为3组,A组:pH>7.00,PaCO2<50mmHg,剩余碱无明显改变,无神经系统异常;B组:pH≤7.00,PaCO2>50 mmHg、剩余碱≤-10,无神经系统异常;C组:pH≤7.00、PaCO2>50 mmHg、剩余碱≤-15,有神经系统异常。采集患儿脐动脉血、产后1小时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A pgar评分和临床经过。结果脐动脉血pH、PaCO2和剩余碱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产后1小时桡动脉血pH值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产后1小时桡动脉血pH、PaCO2分别和脐动脉血pH、Pa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组间有不同神经系统表现;Apgar评分C组较低。结论在严重酸中毒时,胎儿出生后pH、PaCO2及剩余碱会发生显著改变,剩余碱显著异常的患儿有不良神经系统预后。
- 叶晓秀梁玉兰桑晓梅孙晓红袁丹
- 关键词:窒息酸中毒血气分析新生儿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辅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肺部炎症吸收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辅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血气指标、肺部炎症吸收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MA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儿给予PS气管内注入,B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疗效、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肺部炎症吸收率、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患儿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儿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均P<0.05),肺部炎症吸收率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2、6、12及24 h,B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均P<0.05)。A组和B组治疗后2、6、12及24 h的氧合指数(OI)和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比值(PaO_2/FiO_2)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B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辅助PS治疗MAS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及体征,加快病情康复,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左立旻李茂霞梁玉兰童煜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胎粪吸入综合征
- 新生儿水痘一例
- 2005年
- 患儿女,11d,因发热、皮疹2 d入院.第3胎第3产,胎龄39+3周,出生体重2.6kg.其母孕期体健,分娩前半月有水痘密切接触史,分娩前2 d出现发热,体温38.9℃,当日出现全身皮肤散在斑丘疹、疱疹,诊断为"水痘"并住院治疗,于产后3 d热退,皮疹逐渐消退好转出院.
- 孙晓红梁玉兰李红梅
- 关键词:水痘新生儿密切接触史出生体重分娩前母孕期斑丘疹
- NLR、RDW水平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6例HIE新生儿的临床资料(HIE新生儿组),另选取78例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的NLR、RDW及aEEG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RDW及aEEG评分预测HIE新生儿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HIE组NLR、RDW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HIE组的NLR、RDW高于轻度HEI组,重度HIE组高于中度HIE组,且aEEG异常评分随着HIE病情程度升高而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NLR、RDW均高于存活组,且aEEG评分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RDW、aEEG联合预测HIE新生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0.803~0.964),最佳截断值为0.784,敏感度为84.54%,特异度为90.43%,均高于单独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NLR、RDW水平联合aEEG评分有助于临床评估新生儿HIE预后情况。
- 梁玉兰陈亮曾令梅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红细胞分布宽度振幅整合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