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宪敏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无我
  • 4篇自我观
  • 3篇心理
  • 3篇心理学
  • 3篇中西方
  • 3篇禅定
  • 3篇理学
  • 3篇佛教
  • 2篇心理学分析
  • 2篇学分
  • 2篇实证
  • 2篇自我
  • 1篇心理学视野
  • 1篇内证
  • 1篇自我意识
  • 1篇我执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6篇杨宪敏
  • 3篇彭彦琴
  • 2篇江波

传媒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宗教心理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自我意识在中西方心理学视野中的演化被引量:1
2010年
自我意识在中西方心理学视野中的演化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脉络。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意识遵循着群体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心理学意义上自我意识的独立这样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而在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中却看不到这一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国的"自我"似乎从一开始就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杨宪敏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理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被引量:28
2011年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彭彦琴江波杨宪敏
关键词:无我佛教自我观禅定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2013年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彭彦琴江波杨宪敏
关键词:无我佛教自我观禅定
佛教自我与拉康镜像自我之比较
一、佛教:'我执'生自我佛教'八识心王'中,第八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有'种子生现行'和'现行熏种子'的作用,因此具有'我执'特性的第七末那识就执阿赖耶识的一切为自我,错将它认作是'我'并时刻追随其后,即'恒审思量...
杨宪敏彭彦琴
关键词:我执无我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研究
中西方自我观差异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所有研究均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独立自我与依赖自我的差异展开,然而由于文化思维的限制,不免有难以企及差异实质的缺陷,因此本文从本土心理学出发,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自我...
杨宪敏
关键词:无我自我观实证内证
文献传递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被引量:7
2009年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彭彦琴杨宪敏
关键词:无我实证禅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