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琴
- 作品数:72 被引量:367H指数:1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论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的特殊地位被引量:5
- 1999年
- 中国美学中之自然美作为“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美学中的特殊产物 ,具有十分丰富、独特的内蕴 ;且由于自然美影响着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形成 。
- 彭彦琴
- 关键词:自然美审美主体审美视角美学范畴
- 论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西方双环模型验证
- 2011年
-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其最新研究模型——双环模型理论,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该文以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特殊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轨迹,既可从个体层面上验证双环模型的解释力和合理性,也为全面了解王阳明的独特个性及其心学理论的奥义打下良好基础。
- 徐圆圆彭彦琴
-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
-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被引量:3
- 2010年
-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 彭彦琴胡红云
- 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佛教心理学纯粹意识现象学还原禅定
- 佛教五蕴系统——一种信息加工模型被引量:3
- 2018年
- 作为佛教基础教义的"五蕴"是对心理机能尤其是认知过程的高度概括——人类信息加工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大机能系统。色蕴对感官信息进行初级加工;受蕴进行信息的情绪编码;随后在想蕴阶段进行高级整合,完成信息的概念语言表征;行蕴则为信息加工提供能量及方向导控;识蕴负责信息储存、监控调节及信息输出,最终形成完整的认知判断。佛教五蕴提供了一种信息加工的新模型。
- 彭彦琴李清清
- 关键词:五蕴信息加工模型
- “白色瘟疫”何以在青少年中蔓延?——青少年吸毒心态的心理学、社会学分析
- 2000年
- 彭彦琴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危害成长环境
- 全文增补中
- 悲剧审美心理研究的空白原由
- 2007年
-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其中融入了大量哲学、美学内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美学启迪。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悲剧的研究局限于对悲剧意识的客观因素以及外部行动的考察,而忽略了悲剧审美更为重要的心理学实质。本文就悲剧审美缺少心理学研究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看法,旨在通过对进行悲剧审美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难点的详细分析,以期能在后续研究中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
- 彭彦琴张莉莉
- 关键词:悲剧审美心理学混合性
-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被引量:12
- 2006年
-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 彭彦琴叶浩生
- 关键词:人格以心为本儒道互补
-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被引量:5
- 2022年
- 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理论心理学”,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进步,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底层逻辑思维,从而有足够的胆识去“推翻”旧有理论并创建新的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人文哲学关于“主体性”在历史文化中实践的思辨底层框架。心理学界应当进行一些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尝试,把身边的具体问题看清楚,以不可替代的新理论、新体系突显其创造性和创新性。
- 陈巍蒋柯刘燊刘嘉傅安国傅安国彭彦琴张建新
- 关键词:理论心理学
- 《文赋》之文艺心理学思想探析被引量:2
- 1999年
- 鉴于以往《文赋》文艺心理学思想的条块分割式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对其有关创作完整过程做一整体全面的心理学分析,以求更深刻地展示它的文艺心理学价值。
- 彭彦琴
- 关键词:《文赋》文艺心理学陆机艺术表现灵感艺术构思
- 全文增补中
- 中国近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相对于近代时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更多地体现出中国心理学的本质与特色:一以人为本,认为心理学作为探求人类精神之实质与规律的学科,决非唯科学主义所能解决。研究对象上强调"本心"与"习心"的区分,注重"反己体认"的研究方法;二理性至上,将理性道德视为心理及精神的实质。它虽承认生物本能作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源,但认为生命本质并非生物冲动,而是基于道德原则对本能与冲动的控制与升华。
- 彭彦琴江波
- 关键词:人文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