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孝远

作品数:16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4篇化疗
  • 3篇肿瘤患者
  • 3篇晚期
  • 3篇胃癌
  • 3篇病理
  • 2篇胰腺
  • 2篇尿嘧啶
  • 2篇肿瘤转移
  • 2篇嘧啶
  • 2篇晚期胃癌
  • 2篇细胞
  • 2篇疗法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氟尿嘧啶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炎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损害

机构

  • 15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河北省疾病预...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疾病预...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6篇李孝远
  • 8篇赵林
  • 5篇陈书长
  • 4篇白春梅
  • 3篇应红艳
  • 2篇管梅
  • 2篇王毓洲
  • 2篇宁晓红
  • 2篇朱文玲
  • 2篇王湘
  • 2篇周建凤
  • 2篇贾宁
  • 1篇徐小红
  • 1篇鲍倡俊
  • 1篇梁智勇
  • 1篇赵智娴
  • 1篇吴家兵
  • 1篇李琦
  • 1篇杨爱明
  • 1篇陈恩富

传媒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癌症进展
  • 2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胰腺炎并发脾内假性囊肿形成一例
2002年
李孝远李景南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并发症影像学检查
重组人白介素-11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作用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迈格尔,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33例曾因同一方案化疗引起血小板Ⅲ度以上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Plt〈50×10^9/L),给予rhIL-11预防性治疗。第1周期单用化疗,第2周期化疗联合rhIL-11。rhIL-11用量为1.5mg,每日1次皮下注射,血小板升高至正常(100.00×10^9/L)时停止给药,连续5~20天。结果:单用化疗的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25.03±15.49)×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平均天数(9.25±3.78)天,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0.91±1.04)单位。应用rhIL-11的研究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均值为(43.61±28.24)×10^9/L(P=0.002),血小板低于50×10^9/L平均天数(4.96±4.36)天(P〈0.001),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数为(0.36±0.85)单位(P=0.024)。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关节肌肉疼痛、结膜充血。结论:预防性应用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可降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的幅度及缩短血小板低下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应红艳李孝远赵林管梅王毓洲陈书长
关键词:重组人白介素-11肿瘤化疗血小板减少
紫杉醇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方案(P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使用PCF方案化疗的所有晚期胃癌患者,共35例。化疗方案:紫杉醇(PTX)150mg/m2,静滴3h,第1天给药;顺铂(DDP)12mg/m2,静脉滴注,第1~5天;氟尿嘧啶(5-Fu)3000mg/m2,持续静脉输注120h;每21天为1周期。分别化疗2~6周期后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15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术后PCF辅助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1.0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18.6月。20例远处转移胃癌患者,15例可评估,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3例(20%),疾病稳定9例(60%),疾病进展3例(2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0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9.0月。3/4度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18.1%),中性粒细胞减少(9.4%)和乏力(7.9%)。9.5%的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结论PCF方案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赵林宁晓红李孝远陈书长
关键词:晚期胃癌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
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疫苗预防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专家共识被引量:2
2023年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后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并导致死亡。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rBS/WC)疫苗是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手段。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领域的专家参考有关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效果、安全性,以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最新循证证据,制订了rBS/WC疫苗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医师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科学、规范接种疫苗,降低ET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季钗胡昱李明燕刘艳许玉洋俞骅沈建勇楼金玕周伟胡洁尹志英魏晶娇林君芬沈振宇缪梓萍李保东吴家兵李孝远许红梅欧剑鸣李琦向俊董琛易海华鲍倡俊郭世成闫绍宏刘莉莉寇增强常少英张少白郭翔祝小平张颖王邦茂曹曙光王培生赵智娴王达陈恩富
关键词: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
第510例--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肾损伤
2025年
患者男,65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肌酐升高1周就诊。患者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3℃,入院后无其他伴随症状及阳性体征,伴急性肾损伤,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尿常规正常,腹部增强CT发现肝多发低密度灶,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PET-CT显示全身骨、肝脏、脑摄取增高,多次骨髓活检病理确诊为骨转移癌,免疫组化标记物提示肾脏来源肿瘤。本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提示,虽然腹部增强CT及PET-CT均未发现肾脏病灶,依靠多次重复骨髓活检病理,明确诊断肾脏恶性肿瘤(骨、肝、脑转移)。
寿逸苒麦毓麟郭伏平郑华贾丛伟李孝远刘正印李太生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肾损伤肾脏肿瘤
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8例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确诊肾透明细胞癌的平均年龄为51.4岁。其中左肾8例(44.4%),右肾10例(55.6%);同时性转移3例,异时性转移15例,从确诊肾透明细胞癌到发现胰腺转移的中位发生转移的时间为15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恶心、乏力、体重下降等。其中胰腺单病灶患者7例(38.9%),多病灶患者11例(66.1%),9例患者(50.0%)除胰腺外还同时存在其他部位转移。5例患者行胰腺转移灶切除,15例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治疗。随访时间1~36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1.7个月,死亡5例,生存1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2个月,5年生存率为81.4%。是否为同时性转移、是否为10年后复发、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模型预后评分以及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是影响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罕见,但预后较好,尤其是10年后复发转移至胰腺的患者,行手术切除胰腺转移灶未发现明显的生存获益。
张智旸李孝远白春梅周毅吴晰杨爱明花苏榕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酪氨酸酶抑制剂
药物过敏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李孝远朱文玲
关键词:诊治进展中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疾病炎症性反应
嗜铬细胞瘤心脏损害的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收治的18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61例心脏受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有可疑心脏损害,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的33.2%,其中确诊病例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的9.2%。嗜铬细胞瘤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异常改变等。结论:应重视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心脏损害。在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变时,应与嗜铬细胞瘤心脏损害进行鉴别。
李孝远朱文玲曾正陪沈珠军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心脏损害
肿瘤住院患者治疗质量控制与分析:来自北京市9家医院的访谈与病历调查
2025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当前肿瘤住院患者的治疗质量,识别治疗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完善我国癌症防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9家医院作为检查对象,通过专家现场访谈及病历抽查,采用《北京市肿瘤诊疗质控检查表》对抽检医院2023年1—10月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硬件、管理、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肿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在接受检查的9家医院中,仅2家(22.2%)配备层流室,3家(33.3%)建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制度管理方面,7家(77.8%)抗肿瘤药物处方权限管理规范,8家(88.9%)应急预案完备,5家(55.6%)有肿瘤专科药师。抗肿瘤药物治疗方面,病理诊断支持率(97.6%)、治疗前常规检查完整率(96.3%)、不良反应处理得当率(92.7%)、出院小结(95.1%)和入院病史记录(91.5%)完整率较高。治疗前TNM分期准确率(70.7%)及后续疗效评价完整率(76.9%)尚需加强。肿瘤专科在TNM分期准确率(86.0%比46.9%,P<0.001)及知情同意书完整度(100%比68.8%,P<0.001)、药物适应证评价完整率(96.0%比78.1%,P=0.025)、入院病史记录完整率(98.0%比81.3%,P=0.008)、药物剂量合理率(96.0%比75.0%,P=0.005)、药物输注时间合理率(100%比62.5%,P<0.001)和药物输注顺序合理率(100%比87.5%,P=0.010)方面均明显优于非肿瘤专科。放射治疗方面,整体质量较高,但后续疗效评价恰当率仅为39.3%,需进一步加强。手术治疗方面,术前病理诊断支持率(78.1%)、TNM分期准确率(37.5%)均较低,存在术前评估不全及多学科讨论缺失问题。结论我国肿瘤治疗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未来通过规范肿瘤分期评估流程、加强对非肿瘤专业科室的准入考核、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建立多部门联合管理模式,对肿瘤诊疗质量相关指标进行严密监测,以促进肿瘤诊疗质量持续改进。
卢丽婷周艳萍王湘李孝远侯晓荣朱立东徐小红孙桂彬王子元张杰石赵林巴一
关键词:恶性肿瘤诊疗
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及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RMS)检测167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6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109例,女性58例。66例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9.5%(66/167)。第13位密码子检出1种突变类型,21例为G13D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12.6%(21/167)。第12位密码子检出6种突变类型,15例为G12D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9.0%(15/167);13例为G12V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7.8%(13/167);6例为G12C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6%(6/167);5例为G12A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0%(5/167);4例为G12S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4/167);还有2例为G12R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1.2%(2/167)。余101例结直肠癌患者均为KRAS基因野生型。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50.0%,29/58)高于男性(33.9%,37/10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其KRAS基因突变检出比例为7/18,与14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突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而与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原发性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元明显著异。
高洁张静鲁涛李孝远贾宁梁智勇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DNA突变分析聚合酶链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