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吉生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机械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汽车
  • 3篇网联
  • 2篇单片
  • 2篇单片机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汽车技术
  • 2篇教育
  • 2篇教学
  • 2篇车技
  • 1篇导航
  • 1篇电控
  • 1篇电子控制
  • 1篇电子控制系统
  • 1篇动力系统
  • 1篇抖动
  • 1篇新能源
  • 1篇新能源汽车
  • 1篇信息融合
  • 1篇余热

机构

  • 13篇广西水利电力...
  • 2篇广东交通职业...
  • 1篇清远职业技术...

作者

  • 13篇李吉生
  • 2篇张胜宾
  • 2篇牟林
  • 1篇阳义
  • 1篇陆尚平
  • 1篇张永栋
  • 1篇谢佳宾
  • 1篇吴美兰
  • 1篇李少萍
  • 1篇梁小流
  • 1篇余娜

传媒

  • 9篇装备制造技术
  • 1篇专用汽车
  • 1篇模具工业
  • 1篇大科技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被引量:4
2023年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智能汽车技术领域的基础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出现,给本专业培养智能化汽车技术人才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有效地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融入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必然趋势,加快对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向智能化方向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走访相关院校和企业,深入分析汽车智能化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讨论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方案,梳理出专业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调整专业结构,设立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教学团队、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沉浸式实训空间等措施进行改革。有效地解决本专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优化了本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找到了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后,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正常,行业企业反馈良好,为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高技能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
李吉生李爱萍
关键词:汽车技术
基于单片机感性电路功率因数提高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对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业的用电中,由于功率因数过低而导致的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构建并实现以单片机为载体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利用固态继电器实现无过渡过程地切换补偿电容,用数字显示屏显示电路电压、电流及功率因数,可有补偿响应快、电路切换无过渡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且补偿精度高的特点,能更好地提高电能质量。
潘元忠谢佳宾李吉生李少萍
关键词:单片机可控硅功率补偿功率因数
智能网联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被引量:3
2024年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我国实现当代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协助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重构极为重视,力求培养出更能适应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但是,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建立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新技术、新技能在本专业的应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就能体验到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的安装调试、仿真测试及产品制作开发等流程,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技能,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
李吉生吴美兰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一种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结构包括集气机构、热电机构、散热片,集气机构内部卡合安装有热电机构,并且集气机构外表面安装有散热片,通过阻流板对尾气进行阻流而通过过滤板能够对尾气中的颗粒进行过滤,尾气阻流能...
牟林朱婷李吉生
插电混动汽车动力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方法研究
2024年
插电混动汽车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得益于表现优异的动力耦合系统。插电混合动力技术是一种新型融合动力技术,如要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需要整个汽车动力系统的电气部分与机械部分必须要保证良好的运行工作状态,繁杂的动力系统设计一直是科研学者和各大车企研究的重点内容,动力系统若出现隐性故障很难及时发现与排除,将直接影响整车的综合性能。针对插电混动汽车故障诊断体系不够完备、传统诊断方法解决隐性故障难等问题,提出用神经网络智能诊断方法。对插电混动汽车动力系统典型故障加速异常进行分析,并利用典型传感器设置故障模拟加速异常故障,最后对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和传统汽车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此故障诊断方法能够为一线修理作业人员解决车辆动力系统隐性故障提供重要参考,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及时精准的故障诊断与修复,插电混动汽车的低碳环保特性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邹野李吉生
关键词:动力系统神经网络
卡车车载电子控制暖风干衣机设计与开发
2025年
设计并开发了一款适用于卡车的车载干衣机系统,旨在提升长途驾驶过程中卡车司机的生活质量。重点探讨了送风伺服系统的设计、电子控制系统的实现、干衣机箱的结构优化与测试,以及系统的整体集成与应用效果。通过合理利用卡车发动机循环热水,结合高效的热交换器、智能控制系统和优化的结构设计,确保了干衣机在节能、稳定性和实用性方面的综合性能优异。
李吉生
关键词:电子控制系统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与神经网络的汽车塑件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针对汽车塑件内部缺陷检测精度不高、检测方法单一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多源信息融合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探究高鲁棒性、稳定性、精确性的检测模型,旨在为汽车塑件批量无损检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通过超声波探伤、激光光斑测量、紫外线探伤、智能电参数测量和红外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方法,试验样本经异质信息采集、预处理以及多特征变量提取,根据检测要求,用于定量/定性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再以样本训练、规则判别、深度学习和模型类比,选取最优模型用于试验样本内部缺陷预测和品级分析,以求得所设计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与检测方法具有通用性,可进一步用于汽车铸件、冲压件或焊接件等无损检测,为匹配智能装备研发提供研究基础。
李吉生孙潇鹏张胜宾
关键词:无损检测多源信息融合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
探讨汽车ABS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2012年
现如今国内外的轿车客车生产厂都将ABS系统作为标准配置运用于汽车上,国产轿车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这一新技术,而这恰恰是因为ABS系统在使用中体现出了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作为汽车修理工,我们必须掌握ABS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术。
李吉生
关键词:汽车ABS系统
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常见故障的检修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多,汽车的安全性更是所有驾乘人员关心的热点。从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与传统燃油汽车制动系统的不同之处,同时介绍了制动系统组成的主要部件,概述了汽车在行驶当中制动时的制动工作原理,进而对制动系统出现的常见故障(制动踏板软、制动跑偏、制动方向盘抖动等故障)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以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基础,并结合汽车故障的实际案例,从故障的现象到引起故障的原因,层层深入,找出制动踏板软、制动跑偏、制动方向盘抖动的故障原因,并对该故障提出了检修的方法与故障排除的方法,详细的描述了在对制动系统故障的检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标准参数,给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为汽车制动系统的故障检修时,提供了高效的检修方法,避免出现因对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排除故障的方法不正确,而增加汽车维修的成本,甚至会给汽车留下安全隐患。
梁耀杰何科宇李吉生
关键词:制动系统跑偏抖动
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多模态机制与路径探究
2024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产业集群呈现智能化、网联化和信息化,对汽车类专业群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复合化和专业化。为了应对这一需求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多模态机制深度融合。以汽车专业群为例,提出了通过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探索多模态合作办学机制。根据“产教融合联合体”合作办学机制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组建成立“清远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制造市域联合体”与“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联合体,搭建多模态合作的汽车维修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实践汽车维修人才培养和办学路径,开展“中德SGAVE项目班”“小鹏汽车产业学院订单班”与中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班等优质合作项目。结果表明,该力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汽车产业集群中“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力,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孙潇鹏李吉生张胜宾张永栋阳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