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翀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2篇细胞
  • 2篇相互作用
  • 2篇P53蛋白
  • 2篇A549细胞
  • 2篇AP
  • 2篇APE1
  • 2篇HELA细胞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敏感性
  • 1篇结直肠
  • 1篇结直肠癌
  • 1篇放疗
  • 1篇放疗敏感性
  • 1篇放疗前
  • 1篇放疗前后
  • 1篇肠癌
  • 1篇存活
  • 1篇存活蛋白

机构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张翀
  • 2篇李梦侠
  • 2篇杨镇洲
  • 1篇李增鹏
  • 1篇王帅
  • 1篇程燚
  • 1篇罗维
  • 1篇王东
  • 1篇胡南
  • 1篇吴艳
  • 1篇王阁
  • 1篇李娟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放疗前后存活蛋白的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放疗前存活蛋白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收治的未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放疗,并检测放疗前后存活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存活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放疗疗效相关性。结果放疗前和放疗后,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Duck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存活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存活蛋白阳性率高于≥5 cm者,结肠部位的阳性率高于直肠部位者,浸润程度突破肌层的阳性率高于肌层以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疗前存活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的增强,结直肠癌放疗效果越差(P<0.05)。结论存活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结直肠预后及结直肠癌是否需要辅助放疗或改进放疗方法的指标。
李娟罗维王帅胡南张翀吴艳杨镇洲
关键词:结直肠癌放疗存活蛋白放疗敏感性
APE1和p53蛋白在A549细胞和Hela细胞中结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和p53蛋白内源性和外源性相互结合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重组质粒pET42a...
张翀李梦侠程燚李增鹏王阁王东杨镇洲
关键词:P53蛋白相互作用
APE1和p53蛋白在A549细胞和HeLa细胞中的结合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和p53蛋白内源性和外源性相互结合作用。方法将重组质粒pET42a-hAPE1转染E.coli BL21(DE3),应用IPTG诱导GST-APE1蛋白表达,鉴定后经金属螯合层析技术纯化,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得到GST-APE1融合蛋白。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GST蛋白沉降实验分别检测内源性和外源性APE1和p53蛋白结合作用,免疫荧光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确定APE1和p53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转染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应用SDS-PAGE发现GST-APE1在预期位置64×103处存在阳性条带,"Ni"柱纯化后得到GST-APE1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共沉淀和GST蛋白沉降实验证实APE1和p53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结合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标记的APE1和p53蛋白均为核浆共表达蛋白,氧化应激处理后,蛋白逐渐由胞浆向胞核移位,二者共定位于核膜处较明显。结论 APE1和p53蛋白在A549和HeLa细胞中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结合作用,可能与其转录调控及肿瘤放化疗疗效有关。
张翀李梦侠程燚李增鹏王阁王东杨镇洲
关键词:P53蛋白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