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东
- 作品数:32 被引量:146H指数:8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深圳市2024年1起境外输入霍乱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025年
- 目的 对深圳市2024年1起境外输入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霍乱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4年1例霍乱病例及其86名密切接触者开展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核酸检测及型别鉴定,并进行分离培养及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结果 确诊1例重型霍乱病例,为印度籍商人,经抢救康复出院。病原菌为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产毒株;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多国分离的霍乱弧菌亲缘关系极近。86名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出现异常,采集密切接触者标本75份、疫点外环境涂抹标本38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起疫情为1起境外输入性霍乱疫情,感染来源于印度,医疗机构对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需加强。
- 张晟王梓琪马志锋王银秋李苑黄振宇朱奕张振张新东陈亿雄
- 关键词:霍乱流行病学调查
- 2006-2013年深圳市两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质量评价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价2006-2013年深圳市宝安区和光明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质量。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获取2006-2013年两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体性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利用德尔菲法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006-2013年两区共报告66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事件,其中群体性传染病疫情39起,综合指数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第39起流行性腮腺炎、第22起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第36起水痘、第37起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第38起水痘。结论提示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质量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能极大地提高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李苑张新东王铁强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深圳市居民人群合理营养膳食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居民人群合理营养膳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下一步开展深圳市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设计典型调查问卷,应用Epi Info3.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人群合理营养膳食知识的平均得分为(65.5±14.5)分,调查对象人群合理营养膳食知晓情况、行为方式、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因素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APP软件获取人群合理膳食营养知识的人占调查人数的28.5%,说明手机自媒体成为获取人群合理膳食营养知识的一个新途径。结论深圳市居民营养膳食知识整体水平一般,获取人群合理膳食营养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居民人群合理膳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使居民获得更多的人群合理膳食营养知识,改变不良的膳食行为习惯。
- 张新东孙健
- 关键词:营养膳食知识
- 2007-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 孙健吴礼康孙群露张强张新东郭永乐
-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副溶血性弧菌
- 学校发生一起因进食辣木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被引量:4
- 2018年
- 2017年5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水田实验学校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发现,辣木籽为本次事件的致病食品,该辣木籽通过网络购得。提示一方面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管理。
- 孙健曾金水胡正兴张丽杰张丽杰张新东余家麟姜华姜华黎琅文
-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 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分析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4—5月,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选取宝安区福永、沙井、新安、西乡、松岗、石岩6个街道共14所学校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6618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随迁状况、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7 d视屏时间、最近1个月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系。结果26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37±3.49)岁,总体近视率为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随迁1~2年的随迁子女相比,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48(1.14~1.92)]。经学段分组后,小学低年级组中,相比于随迁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为1.96(1.20~2.74)];高中组中,相比于随迁时间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3~5年以及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OR(95%CI)值分别为6.03(1.29~28.15)、6.52(1.51~28.11)]。结论随迁时间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近视有关联。
- 王仁杰张强伍晓艳张新东许韶君孙健张诗晨王熙宗巧陶舒曼李丹琳刘雯雯童娟李婷婷汪倩玲张一陶芳标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近视户外活动
- 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2014年度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从而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2014年度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的报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中5-9月份病例占全年的63%,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在监测的微生物中,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占41.5%;在可疑食物中,摄入了肉及肉制品的患病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高。结论深圳市宝安区2014年细菌所引起食源性疾病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而且所占比例较大,值得关注。
- 孙健姜华张强张新东刘开钳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 2016年深圳市基层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状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状,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调查处置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问卷、食品安全事故知识问卷评分和技术调查报告质量评价收集数据,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EpiInfo 3.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食品安全知识考试培训前及格率50.7%、培训后及格率100.0%,分类知识中"流行病学知识"和"采、送样规范"培训后及格率100.0%,其他分类知识考试培训前后及格率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基层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员整体配置基本合理,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保障深圳市民群众食品安全。
- 孙健张新东姜华李浩
- 关键词:食品
- 2017年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了解宝安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况,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深圳市宝安区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上,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每个学校一至五年级各随机抽取3个班,抽到的班级全体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对抽中学生进行视力筛查、问卷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筛查学生6 485人,总体视力不良率为35.0%(2 272/6 4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1.16)、≥四年级(OR=2.61)、父亲近视(OR=1.34)、母亲近视(OR=1.44)是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正确写字姿势(OR=0.78)、经常做眼保健操(OR=0.84)、经常运动(OR=0.86)、近视知识知晓(OR=0.77)是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宝安区应对高危群体(女性、高年级、父母亲近视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视力防控措施。同时,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监督学生要以正确姿势写字、经常做眼保健操,鼓励和带动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以减少近视的发生。
- 余家麟曾金水邱燚张新东
- 关键词:小学生视力不良影响因素
- 深圳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调查
- 2025年
- 目的对深圳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流行特征和暴发原因,总结防控经验。方法收集病例信息和蚊媒监测数据,描述病例三间分布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班组罹患率差异及其原因,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并评价效果。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19年9月19日至10月11日共发病32例,罹患率11.76%(32/272)。临床症状以发热(100.00%)为主,均为轻症病例。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8,P=0.846),现场施工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6,P=0.446);但现场施工人员中的切割2班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组人员(RR为3.667,95%CI:1.926~6.982),拆模组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组人员(RR为3.173,95%CI:1.426~7.059)。严格落实病例隔离,重复开展蚊虫速杀、孳生地清理等措施,伊蚊密度、发病例数明显下降,疫情持续23 d后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建筑工地环境复杂,伊蚊密度控制难度大,建筑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容易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医疗机构应普及NS1抗原试剂的使用,有助于疫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建筑施工或监理单位应将蚊虫控制列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灭蚊防病工作;同时应做好工人健康监测,避免引入传染源。
- 黄振宇张新东李苑朱奕王猛
- 关键词: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建筑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