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联钱

作品数:5 被引量:164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盆地
  • 2篇中二叠统
  • 2篇栖霞组
  • 2篇二叠统
  • 2篇层序
  • 2篇沉积相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研究
  • 1篇盐岩
  • 1篇岩相
  • 1篇岩相古地理
  • 1篇油田
  • 1篇台地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碳酸盐岩台地
  • 1篇平湖组

机构

  • 5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5篇吴联钱
  • 4篇胡明毅
  • 4篇胡忠贵
  • 3篇向娟
  • 1篇刘满仓
  • 1篇唐玮
  • 1篇陈恭洋
  • 1篇杨威
  • 1篇胡绪福
  • 1篇魏国齐
  • 1篇孟令俊
  • 1篇胡九珍
  • 1篇徐艳霞
  • 1篇柯岭
  • 1篇蒋海军

传媒

  • 3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分析被引量:44
2011年
在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将中二叠统茅口组确定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浅水开阔台地、较深水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和台地前缘斜坡等相类型。浅水开阔台地相包括台内滩和潮下亚相,台地边缘浅滩包括生屑滩和滩间等亚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又可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等亚相。四川盆地在中二叠茅口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其中包括三次小规模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将茅口组划分为茅一、茅二、茅三和茅四段,其中茅一下段-茅一上段构成第一沉积旋回,茅二下段-茅二上段组构成第二沉积旋回,茅三段-茅四段构成第三沉积旋回。综合研究表明,台地边缘浅滩为高能型生物滩是储层发展演化的最有利相带,在茅二、三、四段均有发育,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北缘-西南缘,其厚度大、分布较广,是区内最好的勘探相带。在研究区内较深水开阔台地和台地前缘斜坡相纵向上主要分布于茅三、四段,横向上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缘,且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
向娟胡明毅胡忠贵孟令俊吴联钱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相碳酸盐岩台地
随机岩性指示模拟方法及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普通的波阻抗反演已不能对复杂岩性薄储层做高精度预测和描述,文中以XJ-241油田资料为例,用基于地质统计学方法的随机岩性指示模拟技术来解决本研究区域薄储层精确预测的问题,以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结果为基础,结合岩性概率进行地质统计分析得到变差函数,再用此变差函数做指示模拟得到空间上岩性的分布。此技术综合利用地震、测井数据和地质认识,能有效地对砂体做出预测。
唐玮陈恭洋胡绪福吴联钱
关键词:变差函数储层预测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以钻井岩心资料为主,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和地震剖面资料,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界面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立了该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将该区中二叠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5),平均延时约4Ma。盆地在该时期为稳定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处于盆地的发育成熟阶段。各层序厚度呈逐步增加趋势,SQ4期沉积厚度最大。层序样式以TST>HST为主,体现盆地层序期内一个缓慢海进—快速海退的过程。从SQ4—HST期开始盆地上升接受剥蚀,至SQ5期剥蚀面积达最大,可延伸至盆地中部。
吴联钱胡明毅胡忠贵向娟
关键词: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四川盆地茅口组栖霞组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被引量:30
2011年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蒋海军胡明毅胡忠贵柯岭徐艳霞吴联钱
关键词:孢粉沉积环境古近系平湖组西湖凹陷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岩相古地理被引量:91
2010年
随着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重视和大力勘探,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的滩相储集层成为盆地内寻找新气源的有利层位之一。文中根据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研究区栖霞组主要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其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及若干亚相和微相。以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确定栖霞组发育2个Ⅱ型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划分出TST和HST两个沉积体系域。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台缘滩和台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尤以SQ2-HST滩相颗粒灰岩经过白云岩化改造后更具储集意义。
胡明毅魏国齐胡忠贵杨威胡九珍刘满仓吴联钱向娟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