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杨
-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质瘤的趋向效应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向胶质瘤细胞的趋向及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效应。方法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blot评估GLUT-3;HIF-1α是否可作为评估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然后模拟体内环境,采用Tra...
- 刘卫平刘阳龙乾发伊西才刘远杨钟俊杨扬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脑胶质细胞瘤BFGFHIF1Α
- 文献传递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的趋向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阿尔法最低必需培养基(α-MEM)、神经细胞生长添加剂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体外通过Transwell系统共培养BMSCs源性神经细胞与C6胶质瘤细胞培养基,HE染色分析穿过聚醋酸纸膜微孔的细胞数量;体内在C6胶质瘤模型中移植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源性神经细胞,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条件培养基诱导BMSCs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为47%±0.08%,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H)为45%±0.07%及部分巢蛋白(Nestin)为10%±0.04%,体外Transwell结果显示BMSCs源性神经细胞透过聚碳酸酯膜微孔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内移植结果显示BMSCs源性神经细胞与BMSCs对胶质瘤的迁移无明显差异(P>0.05)并呈现时间特异性(P<0.01)。结论 BMSCs源性神经细胞对C6胶质瘤有明显的趋向性。
- 龙乾发刘卫平汪平费舟钟俊刘远杨伊西才汪凯贾晨光魏礼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C6胶质瘤
- 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7
- 2016年
- 癫痫是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脑部持久或继发性改变,并可引发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严重后果,目前认为反复出现癫痫发作才可诊断为癫痫,偶尔仅有一次的发作尚不能诊断为癫痫。目前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其中90%的患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癫痫多发于婴幼儿和老年,同时也可继发于损伤应急和外科术后,
- 龙乾发汪平汪凯刘远杨伊西才王剑博阳昊樊才瑞罗强费舟刘卫平
- 关键词:癫痫药物手术细胞治疗
- LRIG2蛋白表达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索研究LRIG2蛋白表达水平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9例垂体标本(8例正常人垂体标本,151例人垂体腺瘤标本)中LRIG2和MMP-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RIG2在正常人垂体中无阳性反应,LRIG2蛋白表达水平在侵袭性垂体腺瘤比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增高(P<0.001),且LRIG2蛋白与MMP-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8,P<00.001)。结论 LRIG2可能作为一个新的垂体腺瘤侵袭性预测指标,检测LRIG2表达水平可指导临床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刘远杨龙亁发汪凯汪凯罗强伊西才罗强刘卫平
- 关键词:垂体肿瘤侵袭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HR、FIB、PLT的改变及对颅脑手术的潜在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心率(HR)、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可以为高原脱适应改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也可为高原颅脑疾病患者至平原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麻醉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支持。方法选择于2012年11月来我院的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 500 m)的患者家属12人作为观察对象,来我院体检中心且通过健康体检的年龄、性别比例、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12名本地人(平均海拔400 m)作为对照组,在观察组到达后2 d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R和血小板(PLT)显著降低(P<0.01),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加(P<0.05)。结论高原世居者至平原后HR、PLT、FIB与对照组比较发生显著改变,应作为脱适应期改变的监测指标,在处理来自高原地区的颅脑疾病患者,尤其是需要手术者应高度关注这些指标的改变。
- 罗强刘卫平韩福新阳昊伊西才刘远杨汪凯贾晨光樊才瑞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含量
- IL-6与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及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人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其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2例垂体腺瘤标本,其中侵袭组30例,非侵袭组3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6和CD34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侵袭组中IL-6表达阳性率为73.33%,明显高于非侵袭组的50.00%(P<0.05),且IL-6阳性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57,P<0.001)。结论垂体腺瘤IL-6的表达与MVD和侵袭性相关,提示IL-6可能参与影响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血管生成过程。
- 刘远杨周嘉彬汪凯龙乾发龙乾发伊西才罗强阳昊阳昊
- 关键词:垂体肿瘤白介素6CD34微血管密度侵袭性
- 两种方法诱导BMSC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效率的比较
- 目的观察两种新方法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 MSC) 向γ-氨基丁酸 (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研究。方法取SD大鼠股骨中的骨髓细胞,利用Percoll法进行BM...
- 钟俊刘卫平龙乾发伊西才刘远杨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ABA能神经元
- 文献传递
- 术中实时超声在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联合神经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切除颅内巨大脑膜瘤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通过对33例术中实时超声联合神经导航切除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及32例对照组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评价术中实时超声在确定颅内巨大脑膜瘤的定位、边界及手术切除范围,并监测术后肿瘤是否有残余,随访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术中实时超声对颅内巨大脑膜瘤的发现率达100%,超声组患者全切率90.9%(30/33),对照组全切率75.0%(24/32);超声组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及住院时长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外科术中实时超声检查可安全有效的定位颅内脑膜瘤边界,监测肿瘤残余情况并最大限度减小正常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薛卫星刘远杨罗强罗强伊西才刘卫平
- 关键词:术中超声神经导航显微神经外科巨大脑膜瘤
- LRIG2蛋白在人催乳素腺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 2014年
- 目的:明确LRIG2蛋白在人催乳素腺瘤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LRIG2蛋白在人催乳素腺瘤原代细胞中表达情况,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设为阳性对照。结果:LRIG2蛋白在原代培养的人催乳素腺瘤细胞中高表达(86.6±2.15)%,与其在U87细胞中表达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提示LRIG2蛋白在人催乳素腺瘤细胞中定位于胞浆,也与其在U87细胞中表达一致。结论:LRIG2蛋白在人催乳素腺瘤细胞中高表达,定位于胞浆,提示其可能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垂体腺瘤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 刘远杨伊西才龙乾发汪凯罗强樊才瑞刘卫平
- 关键词:垂体腺瘤U87原代细胞
- 两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比较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效果。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出BMSCs,进行培养、鉴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方法一设为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方法二设为实验组:ATRA、N5,O2'-二丁酰腺苷3':5'-环磷酸(Bt2环磷腺苷)(Bt2CAMP)诱导。对分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两组细胞均出现类似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实验组细胞变化更明显。两组细胞均能表达nestin和GABA能神经元标记GAD-67,对照组与实验组表达GAD-67的阳性率分别为33.13%±5.12%和41.06%±6.32%,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定向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效率高于对照组。
- 钟俊刘卫平龙乾发王彦刚伊西才刘远杨杨扬贾晨光魏礼洲薛卫星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GABA能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