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通气
  • 3篇阻塞性
  • 3篇阻塞性肺疾病
  • 3篇慢性
  • 3篇慢性阻塞性
  • 3篇慢性阻塞性肺...
  • 3篇疾病
  • 3篇肺疾病
  • 2篇机械通气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血气
  • 1篇血气分析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正压通气
  • 1篇溶酶
  • 1篇适应性支持通...

机构

  • 2篇河南省平顶山...
  • 2篇平煤集团总医...
  • 1篇河南平顶山煤...

作者

  • 5篇魏厚华
  • 4篇郑晓璐
  • 2篇李明生
  • 2篇李济福
  • 1篇曹双印
  • 1篇史利亚
  • 1篇史利亚
  • 1篇李占江
  • 1篇陈玲
  • 1篇陈玲
  • 1篇李明生
  • 1篇王延荟
  • 1篇陈玉辉
  • 1篇白黎峰
  • 1篇曹双印
  • 1篇李明生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分子肝素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低分子肝素组)与对照组(非低分子肝素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治疗前后意识、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意识恢复快,血气及血流变指标改善更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肺性脑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价值。
李明生魏厚华郑晓璐李济福史利亚曹双印
关键词:肺性脑病低分子肝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呼吸机对100例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并以同期病情相当患者100例鼻导管吸氧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上升更高。治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后相差不显著(P>0.05)。治疗组疗程缩短。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无需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能缩短治疗时间。
李明生魏厚华郑晓璐李济福史利亚曹双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通气血气分析呼吸衰竭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联合通气模式(SIMV-PSV),观察组采用ASV,比较两组HR、BP、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流速(Exp Flow)、吸气流速(Insp Flow)、呼气阻力(Rexp)、吸气阻力(Rinsp)、呼气时间常数(RCexp)、吸气时间常数(RCinsp)、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结果、撤机成功率和舒适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VT、RR、RCexp、Insp Flow对照组分别为(441±26)ml、(18.5±8.2)次/min、(1.3±0.4)s、(32.6±1.9)L/min,观察组分别为(667±15)ml、(13.2±0.9)次/min、(2.5±0.3)s、(38.4±3.9)L/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204、5.565、20.785、11.578,均P<0.05);舒适度优良率对照组84.00%,观察组9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结论 ASV模式能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RR、耗氧量及呼吸功,提高VT,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陈玲白黎峰魏厚华李占江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
家庭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稳定期极重度COPD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42例极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家庭氧疗,治疗组(21例)采用BIPAP治疗,两组均治疗2年。在治疗期间所有入选患者均被要求戒烟,行缩唇呼吸或腹式呼吸等肺康复锻炼,必要时给予化痰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的动脉血气、肺通气功能、6 min步行距离、年住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每年住院次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6、-0.666、2.630、-0.024、0.095、0.635,均P>0.05);治疗2年后治疗组死亡4例(4/21),对照组死亡6例(6/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2年后治疗组PaCO2、PaO2、每年住院次数、FEV1、FVC及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57、5.752、-16.053、2.684、3.338、7.644,均P<0.05)。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可降低稳定期极重度COPD患者的PaCO2及年住院率,疗效优于单纯氧疗,从而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郑晓璐李明生魏厚华
关键词:稳定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30例肺血栓塞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肺血栓塞栓塞症(PTE)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PTE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对我院30例PT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主要临床特点有突发呼吸困难、咳嗽、晕厥、胸痛、咯血、发热等。诊断方法是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血气分析等。治疗方法是溶栓与抗凝。结论CTPA确诊PTE的重要方法。PTE经溶栓及抗凝后临床症状缓解,氧分压得到提高。
陈玲李明生陈玉辉魏厚华郑晓璐王延荟
关键词:肺栓塞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抗凝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