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耳聋
  • 5篇突变
  • 5篇线粒体
  • 4篇中耳
  • 3篇中耳炎
  • 3篇手术
  • 3篇突变分析
  • 3篇线粒体DNA
  • 3篇耳炎
  • 3篇氨基糖
  • 2篇电反应
  • 2篇毒性
  • 2篇咽成形术
  • 2篇预后
  • 2篇中耳乳突
  • 2篇中耳乳突炎
  • 2篇乳突
  • 2篇乳突炎
  • 2篇睡眠
  • 2篇睡眠呼吸

机构

  • 12篇北京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隆福医院
  • 1篇黄河医院

作者

  • 21篇顾之平
  • 9篇柯肖枚
  • 5篇戚豫
  • 3篇刘玉和
  • 3篇姜苏敏
  • 2篇刘世援
  • 2篇潘虹
  • 2篇吴希如
  • 2篇孙可淳
  • 2篇张正国
  • 2篇吴蓉
  • 1篇王克非
  • 1篇赵宜
  • 1篇徐明
  • 1篇于红
  • 1篇佟玲
  • 1篇佟玲
  • 1篇佟玲
  • 1篇郭敏
  • 1篇刘新民

传媒

  • 5篇中华耳鼻咽喉...
  • 5篇临床耳鼻咽喉...
  • 3篇耳鼻咽喉(头...
  • 2篇国外医学(耳...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9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人无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7445^(A→G)突变263例调查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探讨国人无综合征性耳聋 ( NSD)患者的线粒体 DNA 744 5 A→ G(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 32个 NSD家系 12 8例和 135例散发的 NSD患者 ,10 0例正常人 ,以 PCR法检测 mt DNA 744 5 A→ G突变情况。结果 :全部受检者无 mt DNA744 5 A→ G突变发生。结论 :国人 NSD患者的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率较低 ,且明显低于 mt DNA15 5 5 A→
刘玉和柯肖枚戚豫徐海波顾之平刘晓晨刘洁芬
关键词:线粒体DNADNA突变分析
突发性聋预后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55
1997年
突发性聋的病因、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疗效评估等方面迄今尚无定论,通过一组突发性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客观地判断疗效。对1993年1月~1996年4月以扩血管药物为主要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83例(91耳),选择13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除年龄、治疗前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外,其他如性别、病程、有无伴随眩晕、单双侧、是否复发、病毒感染、心脑血管合并症、以及用药种类及疗程等因素均与预后无相关性。同时比较了单因素分析与此结果的差别,说明突发性聋研究应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以使预后和疗效评估更具客观性。
顾之平佟玲孙可淳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预后
遗传性无综合征耳聋一家系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索遗传性进行性无综合征耳聋患者的听功能改变特点。方法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进行性无综合征耳聋家系 5 2名成员及听力正常组 15名 ,进行了纯音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测试。结果 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 34名成员纯音测试为感音神经性聋 ,其中纯音听阈均值 (puretoneaverage ,PTA)≥ 40dB的 15例 (2 9耳 )DPOAE反应缺失 ,PTA≤ 35dB伴高频下降的 12例 (2 3耳 )DPOAE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或缺失 ;2 1名 (42耳 )纯音听阈正常成员中 ,有 12例 (15耳 )DPOAE高频或高、中频振幅下降或缺失。结论 DPOAE能鉴别出耳蜗亚临床的病理改变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遗传咨询有指导意义。
柯肖枚于红刘玉和顾之平路远李蔷
关键词:遗传性耳声发射测试DPOAE
耳鸣患者脑干电反应测听(BERA)波潜伏期与性别、年龄及声刺激强度的关系
1991年
本文对52例成人耳鸣患者耳鸣耳与无耳鸣耳的BERA波Ⅰ、Ⅲ、V潜伏期与年龄、性别和声刺激强度的关系进行观察后,发现两组各波潜伏期均与年龄无关。但潜伏期随声刺激强度的升高而缩短,除耳鸣耳的波Ⅰ外,两组均表现为女性潜伏期较男性短,且声刺激强度和性别同时作用时,前者对潜伏期的影响占主要地位。
刘世援顾之平吴蓉赵宜
关键词:耳鸣潜伏期脑干电反应测听
内耳免疫学研究进展
1990年
正常内耳分布多种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活性细胞。中耳变化可影响内耳免疫环境。内耳能有效地加工处理抗原,并产生抗体,引起局部和全身免疫应答。内淋巴囊是内耳免疫的关键部位。内耳免疫应答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淋巴因子参与,可对内耳功能起保护或损害作用。本文并讨论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可能发生的机制。
徐明顾之平郭敏
无综合征耳聋与线粒体DNA1555^(A→G)突变
2000年
目的 :分析 4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是否存在线粒体 DNA15 5 5 A→ G的突变。方法 :以 PCR- RFL P方法进行线粒体 DNA15 5 5 A→ G突变筛查。结果 :仅 1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 5个成员有 4个存在该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15 5 5 A→ G点突变与部分无综合征耳聋有一定关系。
刘玉和柯肖枚顾之平
关键词:线粒体DNADNA突变耳聋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被引量:4
1998年
近年来文献已报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对前庭和耳蜗功能的损害,小剂量呈现耳毒易感性的遗传因素[1],并发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aminoglycosideantibioticinducedeafnes,AAID)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
柯肖枚戚豫顾之平张正国张伍玲姜苏敏刘洁芬
关键词:耳毒性线粒体基因突变
氨基甙类抗牛素耳毒性与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6
1999年
进一步证明遗传因素对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作用,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PCR-限制性酶切方法分析了9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中62个成员线粒体DNA。结果:发现5个家系中20例线粒体DNA125rRNA基因第1555位A→G点突变。结论:该突变是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遗传易感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能有其他线粒体DNA基因突变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有关。
柯肖枚戚豫顾之平张正国张伍玲姜苏敏刘洁芬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线粒体DNA
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分析被引量:6
1999年
分析我国的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是否存在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方法以PCR-RFLP的方法对3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筛查。结果一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中5人中4人产生该突变。结论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是部分非综合征耳聋的致病原因之一。
潘虹柯肖枚戚豫顾之平吴希如
关键词:耳聋家族性线粒体DNA点突变
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被引量:22
1996年
为了探讨对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中均有长期或既往中耳炎病史,其中2例呈典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史,2例为特发性蓝色鼓膜改变,另2例则表现为似原发中耳占位病变。对6例患者均采用了手术治疗,包括鼓室探查及中耳置管、或联合鼓窦开放、单纯乳突切除或根治性乳突切除术,术后追踪1~7年无复发,其中5例术后听力有提高。久治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及蓝色鼓膜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对该症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顾之平佟玲
关键词:肉芽肿外科手术乳突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