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春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sertoli细胞共培养下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用睾丸支持细胞(SCs)模拟的睾丸微环境,通过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男性不育治疗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方法采用差异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出HUMSCs,从新生昆明小鼠的睾丸中分离培养出SCs,制备SCs饲养层,将HUMSC:s加入SCs饲养层中共培养,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及诱导后第7 d、14 d细胞的形态学变化;RT-PC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男性生殖细胞相关标记DAZL、VASA及Stella的表达。结果 HUMSCs在共培养体系中逐渐失去细小成纤维样的形状,形成类似精原细胞样的圆形细胞菌落,诱导7 d、14 d后,RT-PCR、细胞免疫荧光均可以检测到男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标记VASA、DAZL及Stella的表达。结论在睾丸SCs模拟的睾丸微环境,HUMSCs不仅发生形态学的变化,而且能表达生殖细胞的特异生物学特性,表明在特定的微环境中,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接触是微环境中控制HUMSCs向男性生殖细胞方向分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SCs与HUMSCs的直接接触诱导其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诱导研究,为迫切需要的男性不育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参考系统。
- 谢丽春杨汉华赖秀蓝陈晓东陈业增刘思征马廉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男性生殖细胞睾丸支持细胞
- 支持细胞模拟生物微环境对人脐带华尔通氏胶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男性生殖细胞的影响
- 【背景与目的】不孕不育影响越来越多的夫妇,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不育的原因来自男性,大约占50%,这其中又有70%~90%是源于精子发生出现障碍,临床表现为精子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缺陷所致的男性不育症是目前临床难于攻克的...
- 谢丽春
-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不孕不育症男性生殖细胞
- 文献传递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及其诱导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的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huMSCs的移植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定向诱导其分化为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采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huMSCs表面抗原CD40、CD40L、CD80、CD86。半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诱导前后huMSCs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HLA-DR基因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诱导前后的不同数量级huMSCs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经植物血凝素(PHA)激活的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诱导前后huMSCs对经PHA活化的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结果 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能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诱导前后的huMSCs均表达HLA-Ⅰ,不表达CD40、CD40L、CD80、CD86和HLA-DR。huMSCs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但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并不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的分泌。结论 Hu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诱导后的细胞与huMSCs一样具有低免疫源性,同时huMSCs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性,但诱导获得的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不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
- 林丽敏邱学荣邱晓燕唐秋灵王鸿武林晓波谢丽春罗梅娟马桂霞林广裕史雪川马廉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
- 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 利用包装制备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后续的细胞重编程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携带目的基因(oct4、sox2、klf4、c-myc)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经验证、扩增后,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携带上述基因的慢病毒上清液.荧光显微镜下梯度稀释法检测病毒滴度.慢病毒液感染3~5代生长良好的HUMSC,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力,RT-PCR及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mRNA水平.结果 成功验证、扩增携带目的基因的质粒.制备的新鲜病毒液滴度达5×108U/mL,冻存后降为5×106 U/ml.重组慢病毒感染HUMSC的感染力高于80%,4种目的基因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重组慢病毒载体可以在体外高效的转染HUMSC,并稳定表达目的基因,是HUMSC重编程的有效基因转移载体.
- 刘思征赖秀蓝陈元国贺谷雨Martín Maldonado林丽敏谢丽春吴卫照黄天华蔡志伟刘必刚马廉
- 关键词:重组慢病毒载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重编程
- 六个转录因子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效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系。方法以慢病毒载体将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6个转录因子转入HuMSCs使其重编程为iPSC。通过形态学观察、多能细胞特异性标志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核型分析、拟胚体形成、体内成瘤实验鉴定获得的iPSC。结果慢病毒感染后第4天,HuMSCs逐渐变成类圆形,第10天开始出现不规则细胞团,第14天出现较大的细胞团,约1.25%的细胞重编程为iPSC。建系后iPSC呈典型的克隆状生长,边缘清晰,内部细胞细小,排列紧密;AKP染色阳性;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蛋白;细胞核型正常(46,XY);体内外均能向3个胚层方向分化。结论慢病毒携带OCT4、SOX2、KLF4、c-Myc、NANOG、LIN-286个因子能将HuMSCs高效诱导为完全重编程的iPSC。
- 杨汉华陈元国赖秀蓝谢丽春郑泽鑫蒋学武马廉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转录因子慢病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