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祥军

作品数:75 被引量:392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肝炎
  • 32篇乙型
  • 29篇乙型肝炎
  • 23篇病毒
  • 21篇疫苗
  • 19篇乙肝
  • 17篇表面抗原
  • 11篇乙型肝炎疫苗
  • 11篇母婴
  • 11篇肝炎病毒
  • 10篇慢性
  • 10篇免疫
  • 10篇感染者
  • 9篇乙肝疫苗
  • 8篇乙型肝炎病毒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8篇母婴传播
  • 7篇病毒感染
  • 6篇阳性

机构

  • 66篇江苏省疾病预...
  • 2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8篇泰兴市疾病预...
  • 16篇丹阳市疾病预...
  • 16篇张家港市疾病...
  • 9篇东南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中国药品生物...
  • 4篇江苏省肿瘤医...
  • 3篇山东省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徐州市疾病预...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上海市疾病预...
  • 2篇新沂市疾病预...
  • 2篇南通市第三人...
  • 2篇盐城市疾病预...

作者

  • 75篇翟祥军
  • 30篇朱立国
  • 26篇朱凤才
  • 24篇彭红
  • 21篇姜洁
  • 17篇汪华
  • 14篇朱叶飞
  • 12篇鲍倡俊
  • 11篇徐建芳
  • 9篇许卫国
  • 8篇刘红建
  • 8篇沈洪兵
  • 8篇羊海涛
  • 7篇卞倩
  • 6篇邹艳
  • 6篇刘社兰
  • 5篇庄辉
  • 5篇刘继永
  • 5篇孙翔
  • 5篇曹民权

传媒

  • 15篇中华流行病学...
  • 14篇江苏预防医学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中国防痨杂志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第二届全国分...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疾病监测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卫生经济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校医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铁道医学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传染病扩散模拟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传染病扩散模拟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采集待进行扩散模拟的目标传染病的发现特征信息;按照异构的多源数据,采集多个区域特征数据集;基于目标传染病的历史传染数据,分析目标传染病的...
何楚 姜慧翟祥军羊海涛 高菲 陈叙尧姜洁 钱姣 陈彦君
江苏省丹阳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人群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江苏省丹阳市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群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丹阳市2009年调查发现并参加随访的HBsAg阳性人群开展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 677例HBsAg阳性随访人群中,曾去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256例(15.27%);每年至少参加1次体检215例(87.04%);采取治疗措施173例(67.58%),其中慢性乙肝、肝硬化/疑似肝癌采取抗病毒治疗分别占77.08%(111/144)、62.50%(5/8);在未就诊的1 421例HBsAg阳性人群中,78.82%认为不必去医院,24.00%因为医生未建议,5.98%因为经济负担重,0.28%担心无治疗效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临床分型是影响HBsAg阳性人群就诊行为的因素。结论丹阳市HBsAg阳性人群就诊率偏低,应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其乙肝防治意识和就诊积极性。
管芳周羚朱立国姜洁徐建芳翟祥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诊影响因素
江苏省6市不同发现途径HIV感染者主动检测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江苏省6市不同发现途径HIV感染者的主动检测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2022年5-12月江苏省6个设区市新诊断的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基本人口学特征和HIV主动检测情况等内容。采用χ^(2)检验分析HIV感染者主动检测与发现途径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途径对主动检测的影响及不同发现途径HIV感染者主动检测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感染者431例,主动检测比例为55.92%,其中通过医院途径和非医院途径发现的HIV感染者的主动检测比例分别为43.72%和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88,P<0.001)。多因素结果显示:与医院途径发现者相比,非医院途径发现者(aOR=3.08,95%CI:1.96~4.91)主动检测的可能性更高;医院途径发现者中,与异性性传播和其他科室相比,同性性传播(aOR=1.99,95%CI:1.02~3.90)、皮肤性病科(aOR=2.33,95%CI:1.05~5.15)和感染科(aOR=2.58,95%CI:1.09~6.09)发现者主动检测的可能性更高;非医院途径发现者中,与≥50岁、异性性传播和自我检测相比,<50岁(aOR=3.59,95%CI:1.22~10.53)、同性性传播(aOR=2.69,95%CI:1.08~6.66)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OR=15.28,95%CI:4.23~55.19)发现者主动检测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江苏省六市医院途径发现HIV感染者主动检测比例和检测意识均较低,应强化医院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在皮肤性病科、感染科等重点科室主动为就诊者提供艾滋病和性病检测咨询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VCT服务,为就诊者提供便利和及时的检测咨询服务,促进艾滋病的早检测、早发现和早干预。
黄钰孙承青钱姣孔泉赵田潘一茹姜洁姜洁翟祥军翟祥军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联合检测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检测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77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好转组75例,未愈组102例;选择本院25倒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RBP、Alb、PA水平及cHE活性,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肝衰竭组血清RBP、Alb、PA水平及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衰竭好转组、未愈组血清RBP、Alb、PA水平及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衰竭好转组血清RBP、P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Alb水平及CHE活性均高于未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RBP、Alb、PA水平及CHE活性均能反映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状况,RBP、PA比Alb、CHE更敏感,四者联合分析能更好的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状况,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吴丛霞张晓芳陈琳翟祥军
关键词: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类
泰兴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家庭聚集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泰兴市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布是否有家庭聚集性,为今后乙肝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乙肝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泰兴市4 745户家庭,其中有1 56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分布在1 309户家庭中。本研究针对该数据,分别采用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方法进行拟合。如果服从负二项分布或不服从二项分布,则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布呈家庭聚集性。结果经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模型拟合,所得统计学检验分别为P>0.05和P<0.05,说明乙肝表面抗原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不服从负二项分布。结论泰兴市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布有家庭聚集性,实施母婴阻断和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可缓解乙肝家庭聚集现象。
孙翔翟祥军马福宝
关键词:负二项分布二项分布乙肝表面抗原家庭聚集性
新型肝癌/肝硬化血清标志物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ectin-reactive alphafetoprotein,AFP-L3%)、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DC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 glycoprotein 73,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肝癌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与APRI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FIB-4指数(肝纤维化4因子,fibrosis 4 score)两个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从而为临床肝癌/肝硬化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阴性者、HBsAg携带者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以上标志物的水平,比较4种血清学标志物在各组间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标志物诊断肝癌/肝硬化的价值。结果 AFP、AFP-L3%、DCP、GP73等4个指标,在HBsAg阴性者、HBsAg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5组中均呈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阳性率逐渐升高的线性趋势,4个指标的特异度均达到90%以上,其中诊断价值较高的为GP73(AUC=0.613),但仍不及APRI指数(AUC=0.732)和FIB-4指数(AUC=0.692);将4个指标按照不同组合方式联合后,灵敏度和AUC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诊断效果最好的为4个指标的四联组合,灵敏度提高到18.4%,AUC提高到0.619。结论 AFP、AFP-L3%、DCP、GP73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但确诊肝癌仍需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等。
姜洁丁玲云钱姣王涵彭红朱立国翟祥军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高尔基体糖蛋白73
淮安市淮安区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策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评价近期淮安市淮安区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策略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7-12月龄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史,检测HBs Ag、抗-HBs和抗-HBs。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对2 320名幼儿开展了调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高达99.6%,均全程接种了疫苗。监测对象的HBs Ag阳性率0.13%,核心抗体阳性率为2.1%,估计乙肝疫苗保护率在93.4%,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1.6%,幼儿HBs Ag阳性的原因为母婴阻断失败,所有母婴阻断失败幼儿的母亲为HBe Ag阳性感染者。接种5 g苗的幼儿抗体低、无应答率为26.3%,高于计划免疫中接种10 g疫苗的地区。出生低体重幼儿的低、无应答率高于出生正常体重幼儿。结论 :目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规范接种率高,幼儿HBV慢性感染率低,幼儿的慢性HBV感染主要归因于母婴阻断失败。应提高乙肝疫苗计免免疫中的接种剂量。
张旭张秋明刘耀珍陈建琳李贇朱立国朱凤才翟祥军
关键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母婴传播
江苏省农村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探讨江苏省农村地区儿童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农村地区在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HBsAg、抗-HBs标志,对抗-HBs阴转儿童进行不同种类疫苗的加强免疫,并分析HBsAg阳性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522名1~7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在0.28%~1.28%之间,抗-HB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由1岁时的76.7%降至7岁时的45.5%;出生时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的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及时接种儿童(1.4%:0.5%, P=0.031);应用不同剂量疫苗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均为90%以上。结论江苏省农村地区计划免疫适龄儿童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0.28%~1.28%,平均为0.8%,儿童中HBV感染主要为母婴传播,并与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有关。
翟祥军汪华朱凤才余家席陈胤忠邱祥鹏顾善坤刘社兰秦黎明梁争论庄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母婴传播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C进行细胞分选,获得纯度95%以上的CIM^+和CD8^+ T淋巴细胞,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PBMC、CD4^+和CD8^+ 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的斑点数(SFC),并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前(0 d)和免疫后3、8、21、30、34、60、65和150 d血样,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各2例。结果人接种乙肝疫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细胞因子趋势和强度不同: IFN-γ(由CD8^+、CIM^+ T淋巴细胞产生)出现较早,且较为稳定,而CD4^+ T淋巴细胞产生的IL-2和IL-4出现较晚,但其升高与第2、3针乙肝疫苗免疫有关;免疫后IL-4阳转率与抗-HBs阳转率呈显著正相关,IL-2、IL-4的SFC与抗-HBs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早期检测出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IL-4和IL-2阳转与抗-HBs升高有关。
胡忠玉朱凤才何鹏刘社兰张瑞方鑫翟祥军邱少辉梁争论汪华李河民庄辉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江苏省2010-2015年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的随访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 观察江苏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HBsAg阳性母亲生产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2015年江苏省张家港、丹阳、泰兴3个市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10 μg乙肝疫苗和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于7月龄后采血并用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其HBsAg、抗-HBs、抗-HBc的水平。结果 共调查2 099名7-52月龄的儿童,其中34名(1.62%)儿童为慢性HBV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eAg和分娩年龄是HBV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BeAg阴性母亲的儿童相比,HBe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RR=4.997,95% CI:2.408-10.370);与低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相比,高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降低(RR=0.264,95% CI:0.101-0.691)。除慢性HBV感染者外,其余2 065名儿童中,9.7%抗-HBs〈10 mIU/ml,35.4%抗-HBs为10-100 mIU/ml,54.9%抗-HBs≥100 mIU/ml,抗-HBs的阳性率为90.3%,抗-HBc的阳性率为13.7%。抗-HBs阳性率和GMT均在7-12个月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结论 江苏省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理想,母亲HBeAg阳性是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有效阻断后仍需进行抗HBs监测,必要时需加强免疫接种。
姜洁戴生龙徐建芳邹艳朱立国彭红朱凤才翟祥军
关键词:母婴阻断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