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迪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静脉
  • 5篇动脉
  • 5篇血栓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血栓形成
  • 4篇深静脉
  • 4篇深静脉血栓
  • 4篇下肢深静脉
  • 4篇下肢深静脉血...
  • 4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腔内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疗效
  • 2篇动脉狭窄
  • 2篇系膜
  • 2篇介入
  • 2篇肠系膜

机构

  • 12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浙江省宁波市...

作者

  • 12篇王迪
  • 9篇郎德海
  • 5篇胡松杰
  • 4篇胡明
  • 1篇李洁
  • 1篇殷骅
  • 1篇付淑萍
  • 1篇邬文景
  • 1篇盛常睿
  • 1篇沈俊晔
  • 1篇陆彬
  • 1篇王珏

传媒

  • 3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治疗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34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介入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学改变。结果 34例支...
王迪郎德海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
文献传递
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25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分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组(激光组,113例)和传统方法治疗组(传统组,143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单侧肢体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止痛剂例数及体表瘢痕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后均获得随访,均随访1~18个月。激光组发现3例皮下淤血,2例大隐静脉主干及小腿局部条索状硬结,1例皮肤感觉异常,1例皮肤烧灼。传统组发现11例皮肤感觉异常,8例皮下淤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淋巴管损伤性水肿。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操作简便、手术瘢痕少、患者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王迪郎德海
关键词:激光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
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诊疗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35例围产期DVT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发病时间、类型、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结果围产期DVT多发生于产褥期[24例(68.6%)],左下肢多见[28例(80.0%)],周围型多发[26例(74.3%)]。围产期不规律产检、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具有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围产期DVT的高危因素。患肢肿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4例(97.1%)孕产妇经超声诊断,1例(2.9%)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所有孕产妇均采用全身抗凝及局部溶栓治疗,仅1例(2.9%)发生肺栓塞。结论 DVT及继发的肺栓塞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和生命,对于高危孕产妇应警惕DVT的可能,预防性抗凝治疗,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叶任王迪李洁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将结果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医院血管外科的102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在西医常规组51例实行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组的51例在西医常规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仪,分别对患者身体的以下指标进行检查:股静脉内血栓大小和管腔阻塞程度。并对以下的凝血生化指标进行测量:D-二聚体(mg/L),凝血酶原时间(s)与纤维蛋白原(g/L)。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D-二聚体(mg/L),凝血酶原时间(s)与纤维蛋白原(g/L)三个项目的改善程度均优于西医常规组,差别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下肢股静脉的阻塞情况,两组也都出现好转,但中西医结合组的要优于西医常规组,差别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比较上,两组也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的要优于西医常规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
邬文景王迪沈俊晔王珏盛常睿殷骅付淑萍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中西医结合
巧克力球囊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腘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分析
2024年
腘动脉位于膝关节后方,受关节屈伸活动的影响需频繁地弯曲甚至近乎折叠,承受着巨大的机械应力,特殊的解剖位置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部位下肢动脉的治疗策略[1],临床医生对于腘动脉病变的处理往往比较谨慎和趋于保守。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治疗腘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式。
林作栋孙捷徐祺洋王迪胡松杰郎德海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观察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30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入院前均经肠系膜上动脉CTA确诊。其中腔内介入治疗17例、保守治疗13例。出院后及随访半年内,应用CTA观察其夹层血栓化情况及腹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56.7%)患者予以放置支架成功(2例同时予以夹层动脉瘤栓塞)。另11例(36.7%)患者保守治疗良好。2例因反复尝试导丝均无法进入真腔,转保守治疗,随访半年期间无明显腹痛症状。结论对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需根据患者腹痛症状及结合CT影像结果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对治疗期间腹痛症状缓解或CT复查夹层未进展可考虑保守治疗。反之,需要尽早实行腔内介入治疗,短期内可缓解症状,避免后期肠缺血坏死:
余钻标郎德海胡松杰王迪胡明徐祺洋
关键词:腔内介入保守治疗
急性肢体血管损伤2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血管损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28例急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获得及时诊断,2例延误。术中探查证实血管损伤后,相应行血管结扎、修补、吻合、间置移植,部分患者行深筋膜切开等处理。本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截肢2例。其余肢体均得以保全,2例遗留缺血性改变。1例血管周围感染,2例深筋膜减压切口感染,均治愈。共修复患者血管30条。结论警惕血管损伤,熟悉诊治原则,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和术后处理是急性肢体血管损伤治疗的关键。
王迪胡明
关键词:血管损伤
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及评价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 1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患者(房颤10例,高血压病1例,无伴随疾病1例),急诊CTA证实后DSA下杂交手术,包括①SMA导管溶栓、取栓;②SMA经皮球囊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取出栓子,栓塞动脉再通,肠管血运可。其中①SMA导管溶栓、取栓6例;②PTA及内支架置入1例;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5例。10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术后24h死亡。结论 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新型、综合的治疗方法,能融合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王迪郎德海胡明胡松杰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介入杂交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下腔静脉畸形1例被引量:2
2018年
患者.男性.64岁。因左下肢肿胀半个月于2015年10月18日入院。既往半年前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于神经外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此次入院查体:左下肢膝上10cm较健侧增粗2cm.左小腿中段较健侧增粗3cm.左踝关节较健侧增粗3cm.左下肢皮温升高.Homas征阳性。左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可及。
余钻标王迪许春波郎德海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畸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查体硬膜下出血下肢肿胀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或联合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PMT和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PMT组94例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若血栓残留则联合CDT治疗;CDT组76例单纯行CDT治疗;两组血栓清除后若存在髂静脉狭窄则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血栓清除程度及安全性。结果:PM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86例(91.5%),Ⅱ级5例(5.3%),Ⅰ级3例(3.2%);CD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63例(82.9%),Ⅱ级7例(9.2%),Ⅰ级6例(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2.3±0.9)cm和(2.5±1.1)cm(P>0.05)。PMT组溶栓时间较CDT组缩短[(2.6±1.2)d与(5.3±1.5)d,P<0.05],尿激酶用量减少[(15.0±5.0)×10~5U与(26.5±7.5)×10~5U,P<0.05]。PMT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2±4.6)g/L,下降幅度较CDT组增加(P<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栓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MT与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均有很好的血栓清除效果,且PMT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安全可靠。
尹孝亮郎德海王迪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髂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