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兴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遵化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A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冠脉CTA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结果:冠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4.88%,其中冠脉CTA检出948处不同程度的狭窄、钙化、软斑块、心肌桥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检出908处病变,两种诊断结果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CTA诊断技术在冠心病诊断治疗中临床价值较高,具有无创、简单、方便、准确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王国兴肖静刘颖武雪园
- 关键词:冠脉CTA冠心病
- 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及CT影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5例接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收集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影像学征象特点并统计病变分布特点。结果良性占位病变多为单区域(鞍内、鞍上、鞍旁),占比为60.72%(68/112),恶性占位病变多为混合区域,占比为78.26%(18/23)(P<0.05);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CT征象在病灶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9.64%(78/112)良性占位性病变<3 cm,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骨质无破坏;69.56%(16/23)恶性病变肿瘤直径≥3cm,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明显。结论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及CT影像学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为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性质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赵继军刘铁山石犇肖静王国兴于学力
- 关键词:CT影像学特征
- 64排螺旋CT肘关节优化体位扫描技术的应用
- 2023年
- 就64排螺旋CT肘关节优化体位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展开探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110例接受肘关节CT扫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采取常规体位扫描(对照组)与在优化改进体位下扫描(研究组)的两组,各55例,观察具体检查情况。结果 研究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18%(54/55),高于对照组87.27%(48/55),P<0.05;研究组单次扫描辐射剂量为(6.98±0.73)mGy·cm,低于对照组(9.67±1.12)mGy·cm,P<0.05。结论 在利用CT展开肘关节扫描时,对体位进行优化改进不仅能降低辐射剂量,还能提升图像质量,值得推荐开展。
- 丁力军赵继军王国兴
- 关键词:64排螺旋CT肘关节图像质量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探讨
- 2023年
- 就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展开探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20例接受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的患者,依据采取技术不同分为对照组(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触发模式)和研究组(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各110例,对两种技术模式扫描结果展开观察比较。结果 研究组主动脉根部、肺动脉CT密度值分别为(399.54±41.58)HU、(176.71±24.83)HU,低于对照组(478.65±52.91)HU、(288.72±30.43)HU,P<0.05,研究组最佳对比剂符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76.36%,P<0.05;研究组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7.27%,与对照组92.73%无差异,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中,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能有效避免个体差异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在延迟扫描中找到最佳对比剂浓度,从而强化检查效果,为后续血管重建提供科学指导。
- 丁力军王国兴赵继军
-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 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围术期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比较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LSJ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确诊需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且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不适用的患者336例,分为观察组(n=163)与对照组(n=173)。观察组行LSJICC,对照组行CVC植入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达1年左右。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穿刺出血或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JICC为静脉置管提供了新通路,相较于CVC植入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使导管的长期留置成为可能。
- 王凤玲马艳娜孟庆波王国兴丁力军张继峰刘铁山
- 经下肢对比剂入路提高颈胸段动脉CT血管质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64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使无创性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趋于成熟及完善,基本取代了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2]。然而,由于临床上常规选择右上肢肘部静脉作为对比剂入路,使颈胸段静脉内直接高浓度对比剂产生伪影干扰,对颈胸段动脉CTA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动脉管壁细小病变显示不良、低估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导致血管狭窄程度被低估,甚至CT减影失败。
- 王国兴王玉林刘东升丁力军张继峰
- 关键词:头臂干椎动脉隐静脉
- 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导管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LSJICC)在双上肢深浅静脉广泛破坏或血栓形成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需利用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病人,将其中因上肢静脉原因不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病人作为LSJICC组,可进行PICC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SJICC和PICC方式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使用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反映两组病人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9例病人,其中LSJICC组146例,对照组103例。LSJICC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9.32%)与对照组(98.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JICC组病人血栓性静脉炎、穿刺出血或血肿、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5.005,P<0.01;P=0.021、0.028),导管无并发症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χ^2=121.892,P<0.01)。LSJICC组的导管使用时间也明显延长(t=18.227,P<0.01)。结论LSJICC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PICC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值得临床推广。
- 张文超孟庆波王凤玲王国兴李民马艳娜
- 关键词:颈静脉
- 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效果评估被引量:2
- 2017年
- 患者双上肢深浅静脉广泛破坏或血栓形成时,常导致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PICC)失败。针对部分此患者颈内静脉及上腔静脉通畅,本科基于血液透析长期管置入技术、常规PICC导管置入技术及微穿技术等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打破了常规PICC置管途径,进行了自主创新并改良出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操作技术,很好解决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短、易引起感染、出血等问题,使导管长期留置成为可能,能使留置导管长期使用1~2年以上。
- 孟庆波王凤玲王国兴张文超李民
- 关键词:颈内静脉CVC
-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 2016年
- 目的对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性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自拟消症抗癌方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67%高于对照组的55.34%,瘤体稳定率为89.32%高于对照组的7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可有效稳定瘤体,并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 关键词:宫颈癌洛铂氟尿嘧啶
- 创伤性肝外型门静脉瘤一例报告被引量:2
- 2021年
- 患者男,28岁,因"车祸伤30 min"于2019年5月31日由120转运至遵化市人民医院急诊。患者痛苦面容,查体上腹压痛明显,肌紧张,生命体征尚平稳。急行胸部、腹部、盆腔CT(16排CT)平扫,提示肝、胰腺、脾及右侧肾上腺损伤可能,胃扩张,腹腔及后下纵隔食管周围散在游离气体,腹腔及盆腔积液、积血,肝十二指肠韧带结构模糊,局部见包块影,边缘不清(图1A)。
- 王国兴王玉林
- 关键词:肝十二指肠韧带盆腔积液游离气体车祸伤门静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