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林

作品数:37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除草
  • 15篇薇甘菊
  • 13篇杂草
  • 11篇除草剂
  • 8篇防除
  • 5篇入侵
  • 4篇玉米
  • 4篇玉米地
  • 4篇组合物
  • 4篇化感
  • 4篇氟草烟
  • 4篇除草剂应用
  • 3篇除草剂筛选
  • 2篇用药量
  • 2篇有害生物
  • 2篇幼苗
  • 2篇玉米地杂草
  • 2篇育秧
  • 2篇云南省农业
  • 2篇杂草发生

机构

  • 37篇云南省农业科...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7篇李天林
  • 35篇张付斗
  • 26篇徐高峰
  • 15篇张玉华
  • 15篇申时才
  • 9篇吴迪
  • 8篇杨韶松
  • 7篇梅红
  • 6篇和丽忠
  • 4篇张云
  • 4篇王琳
  • 4篇金桂梅
  • 3篇单芹丽
  • 2篇郭怡卿
  • 1篇虞泓
  • 1篇徐鹏
  • 1篇钱洁
  • 1篇许胡兰
  • 1篇朱映安
  • 1篇陶大云

传媒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第六次全国杂...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药
  • 2篇第六次全国杂...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植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杂...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2
  • 8篇199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属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在薇甘菊出苗后生长30天时,在薇甘菊苗之间种植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同时喷施用量为48~72g/...
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金桂梅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配比:氟草烟与阿灭净的重量配比为1∶7.5~15;(2)使用方法:在薇甘菊萌发至开花前将氟草烟与阿灭净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3)使用量:氟草烟用量为6-8g/6...
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
不同生境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野外定点取样与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德宏州陇川县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地区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种子库萌发后的植物鉴定结果,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这5种生境共统计到40种植物,隶属18科。不同生境薇甘菊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子萌发特性与空间分布及其幼苗库存在明显差异,橡胶林、林地、灌丛、草地和河岸边的薇甘菊种子密度分别为75、109、165、124和53粒.m-2,且各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萌发试验表明,薇甘菊土壤种子库萌发时间持续8周,其中第3~5周的萌发速度最快;土壤垂直方向上,0~2、>2~5、>5~10 cm深度土层薇甘菊种子分别占0~10 cm土层种子总数的81%、17%和2%。野外薇甘菊土壤幼苗库萌发时间持续6个月(5—10月),其中6—8月萌发速度较快。
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金桂梅张玉华
关键词:薇甘菊生物入侵土壤种子库幼苗库
不同物种和种植比例对小子虉草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为农田恶性杂草,对其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小子虉草为试验对象,在温室条件下采用de Wit取代法,研究了其与小麦、蚕豆和油菜3种农作物在不同混种比例下,小子虉草的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控制能力。结果表明,除混种比例对小子虉草的分枝数和主穗长度影响不显著外(P≥0.05),作物种类、混种比例以及二者交互对小子虉草的株高、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0.001)。在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虉草的株高显著大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的混合种群及其单一种群的株高,但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则显著小于按同等比例与小麦、蚕豆混种时植株的上述指标。3种作物按不同比例与小子虉草混种时,小麦、蚕豆和油菜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3种作物与小子虉草在田间以种间竞争为主;小子虉草与蚕豆以各种比例混种、与小麦以1∶1和1∶2混种时,其相对产量均大于1.0,表明此时以其种内竞争为主;油菜混合种群中小子虉草的相对产量均小于1.0,表明此时以种间竞争为主。在混种比例大于1∶1时,小子虉草与油菜的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小于0,表明此时油菜的竞争能力大于小子虉草,而供试其他条件下小子虉草与供试作物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大于0,说明小子虉草对小麦、蚕豆及低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油菜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油菜对小子虉草具有较强的竞争抑制作用,在油菜混合种群小子虉草的分枝数、主穗长、主穗种子数、剑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因此在小子虉草入侵地大面积种植油菜有抑制小子虉草的效果。
徐高峰张云申时才张付斗李天林金桂梅
关键词:小麦蚕豆油菜混种表型可塑性
云南省农业外来杂草入侵现状
通过对云南省农田外来入侵杂草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已有41科,122属,共186种外来杂草入侵云南省不同生态区。其中以菊科和禾本科的入侵物种相对较多,分别为37种和35种;其次为豆科19种,苋科12种,茄科9种,大戟科8种...
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吴迪张玉华
关键词:生物入侵杂草
文献传递
不同密度五种植物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被引量:16
2011年
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多年生植物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黑麦草(Lolium perenne)、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杂三叶(Alsike clover.)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温室条件下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设计,研究了5种植物在不同密度下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为薇甘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受试植物及其不同种植密度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具有极显著影响(P<0.001),但两者互作除对薇甘菊幼苗的株高显著影响外,对其幼苗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均无显著影响。(2)同等密度条件下,供试5种植物中的黑麦草和黄花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枝数的抑制作用最强,高羊茅次之,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弱。(3)5种植物与薇甘菊混种组合中薇甘菊的相对产量(RY)均显著小于1,说明供试5种植物对薇甘菊的种间竞争作用强于其种内竞争;不同密度的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与薇甘菊混种,3种竞争植物的竞争平衡指数(CB)均显著大于0;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仅在其与薇甘菊的混种密度分别大于200和300株/m2时,其竞争平衡指数(CB)大于0,而低密度时均小于0;说明供试5种植物中,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的竞争能力强于薇甘菊幼苗,而杂三叶和紫花苜蓿在低密度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较薇甘菊幼苗弱。可见黑麦草、黄花蒿和高羊茅有望被作为替代竞争植物用来对薇甘菊进替代控制。
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申时才张玉华
关键词:薇甘菊高羊茅黑麦草黄花蒿
一种防治薇甘菊的复配除草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防治薇甘菊的复配除草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成为:2,4-D与氟草烟,其重量配比为1.8-2.7∶0.8-1.2。制备方法为:1.将2,4-D加入混合罐中,在35-42℃的条件下,混合搅拌均匀,加入扩散剂,混...
张付斗李天林徐高峰吴迪
文献传递
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被引量:32
2012年
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杂草研究室于1996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云南农田杂草的野外调查,共发现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有186种,隶属41科,122属。外来杂草数量最多的是菊科和禾本科,分别有37种和35种,数量较多的科有豆科19种,苋科12种,茄科9种,大戟科8种。草本杂草有172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92.5%。1年生杂草植物有79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2.5%;2年和多年生杂草植物有85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5.7%。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滇南和滇中的各有122种和102种,分别占外来杂草种数的65.6%和54.8%;属于全省分布的有23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12.4%。绝大多数的外来杂草属于一般性杂草,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是蔬菜、玉米和果园。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外来农田杂草的种类、数量、危害范围和严重性居全国之首。为此,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其入侵和危害进一步加剧。
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吴迪张玉华
关键词:农田入侵杂草
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抑制的互作效应被引量:7
2010年
室内生物测定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和水杨酸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采用Gowing法分析互作效应,探讨利用水稻化感作用实施减量应用化学除草剂。结果表明:互作效应与物质的种类、浓度水平与比例密切相关。125 mg.L-1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对丁草胺表现增效作用,而香豆酸与丁草胺混用则为加成作用;500 mg.L-1阿魏酸和水杨酸与丁草胺混用表现加成作用,而500mg.L-1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与丁草胺混用则产生拮抗作用。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等比例混用,水杨酸对丁草胺产生增效作用,其余3种物质对丁草胺表现加成作用。125 mg.L-1水杨酸、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与丁草胺混用后对稗草的抑制效果分别为丁草胺抑制效果的1.23、1.11和1.02倍,丁草胺与香豆酸混用处理的抑制效果稍微降低,为丁草胺单独应用抑制稗草效果的81%。
张付斗徐高峰单芹丽吴迪李天林张玉华
关键词:酚酸化感物质丁草胺稗草互作效应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传统人工种植羊肚菌对经济生态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在云南省滇西北香格里拉县五境乡,经过村民长期的试验和实践,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得到了成功的人工种植与推广。2010年8~9月,为了了解五境乡羊肚菌人工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该乡的羊肚菌种植"示范村"—仓觉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仓觉村具有悠久的羊肚菌分布、收集与栽培历史;羊肚菌的种植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当地羊肚菌的种植以传统方法为主;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的扩大,羊肚菌对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需要砍伐一些森林资源作为栽培料,羊肚菌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森林的替代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促进羊肚菌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当地村民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对栽培料森林资源的采伐方式为伐大留小和砍密留稀,村民在退耕还林地上自发种植大量的栽培料木材资源,并开始尝试其他的种植方式。
申时才朱映安钱洁徐高峰李天林张付斗
关键词:羊肚菌传统知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