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芳
- 作品数:36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大学教育中适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与途径被引量:7
- 2008年
-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其素质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入手,阐述大学教育中适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改革课程结构,加强课堂教学;立足校园文化,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
- 曾秀芳
- 关键词:大学教育传统文化
- 郑珍对《考工记》车舆形制的考订
- 2011年
- 《考工记》所言古之一辕车车舆形制,自汉至清研究者众,言者合此即失彼,合彼又失此。清江永由轼、较之制而明车舆形制,提出前低后高如纱帽形之说,破千载之积谬。郑珍通过审慎推理,细加甄别,会诸经传而取验实事,在江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轼前两輢外三面皆有栏高三尺的观点。现代考古发掘与田野发现,基本可印证郑说之确。
- 曾秀芳
- 郑珍研究
- 郑珍是晚清贵州遵义人,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主要活动于道咸时期。其一生僻处山野,不与宦游者相接,穷处文化边缘地带,远离学术主流圈,却在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独步西南。 本论文对郑珍的...
- 曾秀芳
- 关键词: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晚清时期
- 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特征及教育导向被引量:2
- 2008年
-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 曾秀芳
-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状况教育
- 郑珍诗文创作的学人视角
- 2014年
- 位列《清史稿·儒林传》,享有“西南巨儒”之美誉。其诗文创作亦颇有成就,其传世之诗约920首,传世之文约162篇,语录体回忆录凡68条,词集不存词存9首,堪称宋诗派的中坚与晚清有着丰富创作实绩的诗文家。然《清史稿》将其列入《儒林传》而非《文苑传》,可见其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一位诗文家。学人的身份,宗学尚宋的诗坛风尚,自立不俗与诗学合一的诗学追求,共同构筑了郑珍诗文创作的学人视角。本文旨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体现,不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成因。一、以学入诗郑珍之诗,根植于道咸间宗学尚宋的诗学土壤,植根于道咸间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诗坛宗尚。作为学者兼诗人,
- 曾秀芳
- 关键词:诗文创作《清史稿》诗人之诗宋诗派学人之诗语录体
- 郑珍与郑玄的经学渊源
- 2012年
- 郑珍的经学研究与郑玄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是因为他们同为郑姓,出于对郑玄的景仰,郑珍视郑玄为"家康成公",视郑学为"家康成公之学"。其次是因为他们人生遭际的极大相似性,郑珍以郑玄为楷模,抱道隐居,学业志行,颇类康成。郑玄注经以三礼成就最高,郑珍的经学研究亦主攻三礼。为救世儒之失,承继、维护与弘扬郑学,郑珍治经,以声明郑注为宗旨,排击他说,推尊郑学,在郑学的流传上功不可没。
- 曾秀芳
- “马泊六”式的媒婆——《水浒传》中王婆形象分析
- 2009年
- 《水浒传》中的王婆不同于一般的媒婆,她不单善于察言观色,巧言令色,而且贪婪奸诈,心肠歹毒,不惜为利益巧设机关,铤而走险,是一个十足的"马泊六"皮条客形象。
- 曾秀芳
- 关键词:水浒传贪婪
- 全文增补中
- “以史释诗”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管窥被引量:1
- 2011年
- "以史释诗"是一种用"史"的眼光将诗与史结合起来,对诗作史的解读与还原,以求回归诗歌创作"原生态",回归诗章"本义"(meaning)与诗人"本意"(intention)的诗注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开启了诗的历史化解读,另一方面阐释重心由"诗章之义"转向"诗人之志",诗人的背景资讯备受瞩目。说诗者在对诗人背景资讯的瞩目与对话中,达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深度阐释,"以史释诗"的有效性大为彰显。然而,背景史料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与文本信息交互不一时,便又造成了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障碍,"以史释诗"的局限性由此呈现。故说诗者在诗歌阐释活动中不可拘泥于背景阐释,宜多途径对话,多途径阐释。
- 曾秀芳
- 关键词:知人论世年谱
- 郑珍对《考工记》车制之“绠”的考释被引量:1
- 2013年
- 《考工记·轮人》中"视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和"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叁分寸之二"之"绠"历来有多种解读,或以为轮箄,或以为牙凿孔向外侵者,或以为牙向外偏者,或以为牙毂两凿心对望相左者,或以为辐骹不满牙者。郑珍精研考工,以"绠"为轮偏出毂凿之名,具有双重词性,其子郑知同因绘为《毂辐牙合材图》,见出"绠"之具体位置所指。今学界持装辐法、蚤入牙而不满所衬垫者、向外偏出的圆框形轮辋三种解说。在自汉迄今对"绠"的解读中,郑珍《轮舆私笺》释"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将"绠"定义为一种装置方法,欠妥。
- 曾秀芳
- 关键词:考工记
- 晚清学人郑珍的书蠹情结
- 2013年
- 作为一个僻处西南山野以诗书自娱而自学成才的学者兼诗文家,郑珍一生以手中笔和箧中书寄栖精神。买书、借书、抄书,构成其人生必修课。爱书、求书、担书、读书、烘书、烤书、藏书、惜书、品书,构成其人生道道景观。又,郑珍因爱书、惜书而埋书。郑珍埋书,无异于黛玉葬花、怀素弃笔、复愚封文。郑珍无悔的求书之志和热爱书籍的亲情与痴情,可留给生活在精神迷雾中的现代人一些启迪。
- 曾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