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伟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2例唇腭裂术后牙槽突裂患者行自体骨移植术。结果12例患者中,髂骨移植7例,下颌颏部骨移植5例。术后8~9d拆线,除1例移植骨外露,去除后重新缝合,创面封闭,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植骨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供骨区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裂隙大小及需骨量等来决定,术区严密缝合是植骨成功的关键。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游云华汪跃平房思炼张华伟林勇峰
- 关键词:骨移植牙槽突裂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晚期舌癌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晚期舌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T3、T4期舌癌患者术前行顺铂-碘油混悬乳液股动脉插管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42~54岁,平均47.3岁;全部病例治疗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抗癌药物治疗;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再施行舌颈联合根治术。结果 1例靶向栓塞化疗10d后溃疡面及肿瘤完全消失,术后病理连续切片病灶未发现癌细胞,但发现颌下有1个淋巴结转移、见鳞癌角化珠;4例舌癌病灶明显缩小,颈深上有1~2个转移淋巴结;靶向栓塞化疗后舌体无坏死,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4~15个月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中晚期舌癌患者术前进行DSA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游云华李芸汪跃平梁军刘金刚张华伟
- 关键词:舌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诱导化疗
- CT血管造影在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皮瓣转移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7例口腔癌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并行CTA及三维重建,显示颈部动、静脉及分支和皮瓣转移区的血管影像。结果 CT增强扫描并行CTA和三维重建后可明确病灶范围和颈部血管供血情况,对拟转皮瓣区域的血管情况可提供直观图像,为手术切除范围和选择修复方法提供合理参考。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加CTA和三维重建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手术应切除的范围和血管形态,对手术方式及修复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 石恺梁军游云华汪跃平张华伟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口腔癌组织缺损
- CFC方案时辰化疗颌面部鳞癌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CFC方案时辰化疗治疗颌面部鳞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5例颌面部鳞癌患者,采用CFC方案时辰化疗(卡铂、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给药时间在16:00至次日7:00,观察CFC方案化疗患者的疗效及毒副...
- 游云华梁军汪跃平林勇峰张华伟肖旋
- 文献传递
- 保留下颌骨连续性的成釉细胞瘤刮治术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下颌骨连续性的成釉细胞瘤刮治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5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分别采用刮治术(21例)和截骨术(24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其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面部畸形发生率刮治术组为14.3%,截骨术组为45.8%;咀嚼功能障碍发生率刮治术组为33.3%,截骨术组为70.8%;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至6年的术后复发率刮治组为14.3%,截骨术组为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下颌骨连续性的成釉细胞瘤刮治、磨削、烧灼术,极大地减轻了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的发生,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李芸游云华梁军张华伟汪跃平刘金刚
-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
- 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放疗后口腔复发癌切除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口腔癌放疗后复发癌挽救性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术后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9例口腔癌患者,8例口腔癌放疗后复发癌行肿瘤扩大切除及颈淋巴清扫,同期应用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与11例术前未做放疗的口腔癌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肌皮瓣均未出现全部坏死情况,肌皮瓣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组伤口延期愈合,伤口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1、3年生存率放疗组为62%和37%,对照组为81%和54%。结论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是修复口腔癌放疗后复发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游云华李芸梁军林勇峰张华伟
- 关键词:口腔肿瘤
- 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上颌骨缺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行上颌骨扩大根治术,上颌骨组织大面积缺损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切取的肌皮瓣长9.0~11.0cm,宽4.0~6.0cm。结果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其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外形恢复满意,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随访6~36个月,1例术后2年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复发,放射治疗后痊愈。结论股前外侧肌皮瓣成活率高、面积大、外形满意,可用于上颌骨恶性肿瘤扩大根治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游云华汪跃平梁军张华伟刘本艳
- 关键词:上颌肿瘤修复外科手术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两者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形态。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AC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依次增加,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神经侵犯组高于非侵犯组(P<0.05);微血管形态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以窦状扩张型为主,ACC中多表现为芽状和细索状及球状血管丛。结论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形态与ACC的临床类型密切相关。
- 梁军游云华欧阳可雄汪跃平张华伟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
- 曲面断层片在下颌骨骨折确诊的临床价值
- 2013年
- 目的评估曲面断层片在下颌骨骨折确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1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22例,颏孔区骨折18例,下颌角骨折15例,髁状突骨折16例,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和曲面断层片检查,进行颌面部骨折影像对比分析,并与l临床检查和术中所见为对照。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和曲面断层片对下颌骨骨折的整体诊断率两者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在下颌骨正中、颏孔区、下颌角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和曲面断层片诊断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率高于曲面断层片(P〈0.05)。结论曲面断层片能准确、直观、快捷地显示下颌骨骨折部位,费用低,可为急诊手术提供合理参考,但对髁突骨折容易漏诊,有临床体征时仍应行螺旋CT三维重建。
- 梁军吴振婵游云华张华伟
- 关键词:曲面断层片下颌骨骨折三维重建
- 顺铂-碘化油混悬乳液舌动脉栓塞化疗29例晚期舌鳞癌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价顺铂-碘化油混悬乳液舌动脉栓塞化疗晚期舌鳞癌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T_3、T_4期舌鳞癌患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靶向栓塞化疗组(14例)术前行顺铂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静脉滴注化疗组(15例)术前行顺铂静脉滴注化疗。化疗后2周进行疗效评价,再施行手术或放疗。结果:1)靶向栓塞化疗组:疗效为CR 2例,PR 12例,无NR与PD;不良反应用为5例低热,8例有轻度恶心,无呕吐,无脱发,WBC无明显下降;舌癌病灶切除术中出血量为20~30mL。2)静脉滴注化疗组:PR 11例,NR 4例,无CR与PD;不良反应为高热10例,严重的恶心、呕吐及脱发13例,WBC下降明显;病灶切除术中出血量为50~95mL。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病灶切除术中出血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25例随访9~36个月,靶向栓基化疗组中1例术后8个月死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1例放疗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静脉滴注化疗组中3例因局部复发死亡。结论:对中晚期舌鳞癌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李占军游云华梁军汪跃平张华伟李春阳
- 关键词:舌鳞癌DSA栓塞化疗诱导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