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龙
- 作品数:64 被引量:150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骨科护理病房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骨科护理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院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开展了护理信息化建设,开发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硬件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
- 蔡娟张强陈小龙袁征
- 关键词:护理骨科
- 文献传递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加固椎体再压缩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加固椎体发生再压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共252例,根据患者随访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压缩对照组和再压缩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导致椎体再压缩的可能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新鲜骨折、术前是否存在其它合并症、既往是否发生其它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前骨密度T值、注射骨水泥量、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是否与上下终板均接触、伤椎是否发生椎体内裂隙,推测其中可能导致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再压缩45例,未再压缩者207例,压缩组术前合并其它合并症40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平均术前骨密度T值(-2.89±0.32),未再压缩组(-2.64±0.29);压缩组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者13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骨水泥发生椎体内裂隙者19例,未再压缩组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术前骨密度T值、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OR=0.223)和术前骨密度T值低(OR=0.053)是危险因素,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OR=6.296)是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和患者骨密度过低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有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十分重要。
- 汪文龙陈吟海涌关立刘玉增陈小龙
-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后凸成形术
- 腰椎融合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对比双节段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随访研究
- 目的 探讨单节段融合节段上位邻近节段存在轻中度退变时,Topping-off手术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加重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于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因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Topp...
- 陈小龙海涌关立刘玉增汪文龙陈龙
- 关键词:腰椎非融合COFLEX
- 腰椎Active-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L3-42例,L4-513例,L5-S1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L3-44例,L4-526例,L5-S1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
- 陈小龙海涌张强鲁世保刘玉增周立金
- 关键词:腰椎人工椎间盘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腰椎融合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对腰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
-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对腰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14年6月,164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有限减压加棘突间动态固定Coflex内固定手术...
- 海涌关立陈小龙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非融合
- 颈椎前路非融合术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 评价颈前路人工椎间盘(Prodisc-C)置换术、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植入术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颈前路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组、DCI植入组和ACDF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日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在术前、术后3、6、12和24个月对患者进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X线片观察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以及椎间隙前后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4个月随访.3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NDI、颈痛和上肢VA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两组较ACDF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性降低(P<0.05).ACDF组颈椎活动范围术后明显降低(P<0.05),但非融合两组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融合组较ACDF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3.6)°,(22.3±4.6)°,(18.1±3.1)°,P <0.05],3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7.0±1.0)mm,(9.2±1.5) mm,(6.8±1.4) mm,P<O.05],但手术节段椎间隙后缘高度和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手术方式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椎非融合术和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中期随访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Prodisc-C置换术和DCI植入术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有望预防相邻节段�
- 关立汪文龙海涌刘玉增陈小龙陈龙
-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脊柱融合术颈椎
-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治
-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3 月至2016 年3 月在我科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诊断为迟发性感染的8 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诊治过程.8 例患...
- 王云生海涌关立刘玉增陈小龙陈龙
- 关键词:迟发性感染腰椎术后脊柱内固定
- Topping-off手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像学研究
- 目的 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Topping-off手术(单节段融合+上位节段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固定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有行Topping-of...
- 陈小龙海涌杨晋才关立鲁世保孟祥龙郭徽
- 关键词:相邻节段退变影像学
- 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前降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前降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4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依那西普组(依那西普治疗)和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依那西普组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12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20~47岁,平均36.4岁。常规组2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8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18~50岁,平均38.5岁。对所有患者用药2周,按常规检测患者血清CRP、ESR,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显著。依那西普组较常规组治疗能更快速的降低CRP、ESR,第2周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依那西普能快速降低AS患者围手术期炎症指标,相对传统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更显著,因此认为AS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那西普能取得更好的降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
- 张耀申海涌陈小龙杨晋才周立金刘玉增潘爱星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围手术期依那西普C-反应蛋白
- 前路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目的 研究比较人工颈椎间盘(Prodisc-C)和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因...
- 关立海涌陈小龙杨晋才鲁世保康南苏庆军刘铁
-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颈椎动态稳定器颈椎病